真正了解历史
由此,我想到了雅安。雅安,一座古城,东临川蜀,西接康藏。先秦时期就有郡县制,历史遗存并不丰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留下的文物虽然丰富,但其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文物古迹的态度大多停留在物质修复上,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利用不足;其次,缺乏整体的文化思维或文化控制,这些文物往往被孤立地保护和处理,以至于许多文物成为了风干的尸体,而不是永恒的文化生命。
我觉得雅安离中国版图很远,但文化积淀和中原相比并不算野。如高邑阙、和君阁道碑、庐山汉墓石刻等。它们既是汉代文化的遗产,也是地方文化的见证,它们的存在是一种绚丽生动的审美和极具张力的艺术形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在抗战时期来过雅安,对高一阙和汉代石刻赞不绝口。在《中国建筑史》这本书里,他也写了很多关于雅安的很多遗迹。再比如观音阁、明山文庙、明德中学等。都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雅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生态。
从上面来看,雅安确实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保留了很多有特色的历史遗存。对待这些历史遗迹的态度,除了保护和修复,更多的应该是唤起这方面的人,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重塑,换句话说,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但就现状而言,大量历史遗存,或被废弃,或被用于商业开发,大众对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传承大多缺乏了解。
近年来,文化软实力的表达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所谓文化软实力,如果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就是这个地区的人民是否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是否能够对曾经拥有的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当今的新时代,一个地区的大多数人只有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加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和归属感、亲切感,一个地区才谈得上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才能形成向心力和竞争力。说白了,这个地区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是可以活的,而且不像其他地方,然后代代相传。
可惜的是,全国大部分城市或地区在挖掘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时,往往停留在物质发展上,而忽略了对其文化本身的认知和传承。比如雅安人常说的茶马文化,不仅仅是茶文化和马文化,更是一种人文文化。是一群雅安人创造的文化,他们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崎岖的地方。在打造藏茶和古道旅游的同时,还要着力塑造一种雅安先民创立的茶马精神,而这种精神文化追求很可能是最持久、最有吸引力的。另外,还有一件事。现年91岁的韩德谦先生曾就读于民国私立明德中学。他告诉我,民国时期雅安的教育,既有中国的务实认真,又有西方教育的开放包容,在培养学生时呈现出多元化的氛围。相比现在,我觉得这种教育精神,比如民国时期的教育精神,也成为了雅安的文化财富,应该传承和发扬。
在今天的中国,唯一能分辨出来的,不过是几处历史遗迹或者几条略显破败的老街。因此,在日益同质化、快餐化的社会文化中,准确找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让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熠熠生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文化?我觉得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时间积累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习惯的有力见证,无疑是流传千年的历史遗存。作为政府部门和大众媒体,承担起一种使命感,通过有效的渠道,将历史文物合理地转化为当地特有的文化财富,进而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归属感,甚至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用在商业和道德教育上。
所以,古迹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其历史性和审美性,更在于其现实性。其现实性的体现就是影响现代人,使他们找回失落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归属感。只有这种文化归属感,才是区分地域和民族,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