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孟子对姚舜禹的评价

孟子的“言必称尧舜”,可见孟子对尧舜之道的重视。从《孟子》中姚舜禹的频繁出现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据统计,《孟子》35370余字中,“尧”字出现58次,“舜”出现97次,“禹”出现30次,远高于“周公”18次、“文王”35次。可见孟子对舜特别感兴趣,尧舜禹中提到舜的地方最多。

根据《孟子》中的相关记载,孟子对尧、舜、禹也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中“尧”字虽然出现了58次,但单独描述尧事迹的文字并不多,孟子对尧也少有专门的评价。尧舜一起被提及,赞美尧舜之道或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孟子对尧舜之道的推崇贯穿了《孟子》全书。一方面,孟子赞扬了尧的君主之道。《论滕文公》详细记载了姚巨顺统治天下,孟子想以此为例说明君王需要任用贤人治理天下。孟子认为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他把尧舜这样的圣人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欲为君者,尽其才,尽其能,两者不过是尧舜。”他主张后人以尧舜为榜样。如果“因顺而不尊君,则不尊其君;如果你不用姚来统治人民,你将会偷走他们的人民。孟子认为,尧对待舜也是君尊贤的典范,应该为当时的君王所效法。”尧舜不在了,圣人之道衰微,暴君取而代之,宫室尽毁,百姓不得安宁,弃田而荒,民不聊生。“孟子以尧舜死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情况来说明尧舜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对比了尧舜作为君主的伟大和尧舜之道作为君主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孟子认为“尧舜同人耳”,“尧舜同性”,即尧舜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践行仁义,因其本性而习于自然。孟子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尧舜虽为圣贤,但所依靠的方式却是为众人尽孝。“尧舜之道,正孝也。”人性本善。人只要努力修身,积善,就可以达到或者至少接近尧舜。

孟子特别推崇舜,对舜的推崇远远超过尧、禹。《孟子》中舜的出现次数超过了尧、禹两个字的总和,有力地凸显了舜在三圣中的崇高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舜是儒家眼中最完美的圣王典范,因为他不仅通过“修身”而具有“人伦至上”的内在圣人品格,而且在“仁政”的活动中实现了“施于民、济于民”的外在理想。顺也是孟子树立的一面旗帜,用以表明他的社会政治抱负。

孟子首先赞扬舜的仁义之道,孟子把他塑造成和尧一样崇高伟大的贤明君主。“尧时,天下仍未平,洪水泛滥,泛滥于天下。草木茂盛,动物繁衍,五谷不丰,动物偏爱人。兽蹄鸟迹之道,交由中国。姚独忧,可敷治之。顺使张懿火,夷烈山泽焚之,禽兽逃之。”舜在这险恶的形势下被尧选中,不负众望,赶走野兽,治理洪水,征服自然,保护人民。孟子认为“顺明在俗物,观人伦,行仁义,而不仁义。”顺遵循仁义之道,不以仁义为工具或手段。尧舜之道,前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其次,孟子花了大量笔墨把舜塑造成“大孝”的典范。孟子对舜“孝”的论述,远不止是对他作为君主的才华的赞美。孟子最推崇舜的“孝”,认为舜是“大孝”的典型。《孟子》七篇中有十一处提到舜的“孝”,赞不绝口。纵观《孟子》中提到“顺”或“大顺”的有90多处,其中能单独描述一个事件或完整表达某个思想的多达36处,可见孟子对顺的推崇程度。孟子曰:“以天下为悦己者,耻之。只有顺是自然的。不近人情,不近人情;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亲戚,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孩子。以亲近他人的方式去做一切事情,以诚待天下,以诚待天下,为父与子,这叫大孝。”“大孝一直很崇拜他的父母。”50岁向往的人,给大顺看。我对父母的重视远远超过这个世界,直到50岁我依然怀念父母。只有舜能做到。“父母爱之,却念念不忘;如果父母讨厌,他们会毫无怨言的努力工作,会孝顺父母,这是很难看到的。顺无辜是“大孝”和“至孝”的典范。弟子曾问孟子,舜是天子,是判官。如果顺的父亲杀了人呢?孟子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就给了舜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舜藐视世人,还抛弃我们。偷着逃,跟着海边,快乐一生,欢喜忘世。”可见孟子是多么推崇舜的“孝”。他甚至认为舜为了保护父亲,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皇位。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是孝”,把孝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统治思想的高度。这是孟子运用尧舜之道,对前人选择性“孝”思想的发展。在孟子的思想中,孝是仁政的基础。“孝子是对亲人最大的尊重;对亲人的尊重,无非是养天下。身为天子之父,尊敬至上;要养天下,养到极致。”。舜成为天子,与天下共养,可以说是孝的境界。

此外,孟子还论述了舜的其他优秀才能和优秀品质。例如,舜听从忠言。“大顺为人豪爽,善于与人相处,舍己为人,追随他人,乐于向他人学习。种庄稼,制陶,捕鱼,甚至当皇帝,无非是取之于人。以他人为善,与人为善。”燕顺行善,与人无分。他抛弃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缺点,并以此为乐:“公鸡一叫,它就繁殖得一样好,舜也是如此。”

孟子对禹的论述是三圣中最少的,“禹”字在《孟子》中出现30次,比尧舜少得多。孟子从两个方面评价了禹:一是赞扬了禹的好言相劝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孟子说“余恨酒喜善言”,恨酒喜人善言,“崇善言”。孟子认为“禹、姬、颜回是一丘之貉”,都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于以为天下有溺水者,皆自溺之;纪以为天下有饥者,而饥者自也。”所以他们非常迫切地想把世界上的人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第二,孟子还大力赞扬了禹在治水方面的成就。"姚当政时,天下不太平,洪水泛滥."尧聚顺为摄政王,舜命禹率众治水。“九条河,鲁,又注大海;肯定汝汉,行淮泗而注河,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到时候,于离家八年,三次过门,无人。”最后,洪水被制服,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