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历史
宜宾,位于四川省南部,属于南亚热带向暖湿带的立体气候,山川纵横交错,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历史上,各族人民都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习俗酿造不同风味的葡萄酒。比如先秦时期辽人酿造的清酒,秦汉时期仡佬族酿造的糯米酒,三国时期砖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造的果酒,都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酿酒技术的独特见解和聪明才智。
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宜宾地区的酿酒技术也不断提高。南北朝时,彝族人用小麦、青稞等粮食酿造一种杂酒,开创了用多种粮食酿酒的先河。
在唐代,当地酒厂用四种谷物酿造一种“春酒”。诗人杜甫品尝了春酒后,自发地涌出一句“春酒重于红荔枝”的绝美句子。“春酒”后来改名为“重蓝酒”。
宋代宜宾君子石爻酿酒厂,用大米、高粱、糯米、荞麦等五种粮食酿酒,酒质很美。宋代诗人黄庭坚在品读姚的《屈》后,提出了如下见解:“杯色争玉,之谷”,“清而不浊,甜而不苦,辛而不苦”。这与1963第二届全国品酒会上酒类专家给五粮液的评价惊人相似,是“香气悠长,口感醇厚,入口甘甜,清咽,口感和谐,恰到好处,尤其以口感全面著称”。这足以证明当时五粮液白酒的酿造技术已经成熟。
明初,宜宾的陈继承了姚的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五粮液使用的老窖建于明代,已有600多年历史。而且,陈酒厂在继承“瑶曲”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陈秘方”,从而使酿造工艺更加完善,酒质更加稳定。这是五粮液的前身。当时上流社会称五粮液为“姚紫雪曲”,下层社会称之为“杂粮酒”。
清元年(1909),陈祖传秘方的传人邓子君,带着自己酿的酒来家宴。清末举人品酒后说:“这么好的酒,叫杂粮酒似乎俗了点,但姚的歌虽雅,却体现不出这酒的韵味。这种酒是由五谷精华制成的。改名为‘五粮液’是一个优雅而通俗的名字,名字可以想到。”此后,“姚紫雪曲”更名为“五粮液”。它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