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一座城,一个女人,一段历史。

北京东边的通州区有个古镇叫张家湾,建于明朝。自古以来就是水旱要道,北京到天津的必经之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

张家湾南门外有一座古桥——萧太后桥。这座桥原本是木制的,到了明朝才改成石桥。石桥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年正月,直到1605年十月才建成。它被万历皇帝命名为“云童桥”,俗称萧太后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萧太后大桥呈南北走向,全长约43米,宽约10米。桥下有三个石拱门,中间的大,两边的小。桥面平坦,是用相互交错的大石头铺成的。桥两边有石栅栏,两边各有18雕刻狮子的岗哨。两侧柱头各雕一个须弥,座雕一个圆狮,表情各异。因此,这座桥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

这座桥的名字来自桥下的萧太后河。据有关史料记载,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因廖、主持开凿而得名。它最初用于运输口粮,后来成为皇家水运的重要水路。事实上,这条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自杨迪开凿以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到了辽代,这条河经过扩建和处理,成为水运的主要水道。现在,萧太后河在水利上的应用主要是程楠河朝阳区南部的排水渠道。

北京在辽宋时期被列入十六郡。十六州相当于以今天的京和山西大同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西至山西神池,北至长城,南至天津海河与河北河间、保定、樊氏、山西宁武之间的地区。

十六州历来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是中原王朝防止外来入侵的天然屏障,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过渡地带。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岩云地区是河北地区的南部,这是一个平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金代后期十六州并入辽国版图后,周朝和北宋为收复十六州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有一个女人,促成了辽宋多年战乱的结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百年和平。

这个女人就是萧绰,辽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武则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绰生于辽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外号叫“闫妍”,后人都叫她小燕燕。萧炎炎的父亲萧司文,是一位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重臣。萧炎炎的母亲是燕国公主耶律德光的女儿。小司文对历史很有研究。长期在辽宁南京(今北京)居住。可以说,十六州对于萧炎艳来说,就像她的故乡一样,是她一生的羁绊。

小燕燕是小司文三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辽朝皇帝景宗即位时,为了感激小司文的支持,把小司文加到北府兵宰相唐唐、尚书领等一系列显赫的职位上,并封他为王维,还把他的女儿招入宫中。辽景宗选择第三个儿子萧炎炎为皇后。小燕燕此时才十六岁。

萧俨刚刚入宫,就被封为贵妃。仅仅两个月后,她就被正式册封为女王。

当时,在经历了前辽长达19年的残暴统治后,这个国家的国力已经日渐衰落。辽想尽最大努力帮助国家走上复兴之路,但他力不从心。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聪明的皇后身上。萧炎炎开始代替景宗治理国家,进行全面改革。

在景宗的支持下,她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并赢得了大臣们的钦佩和忠诚。不久,萧炎炎十九岁时,她参加了国家事务的处理。同时,他还为辽生下长子耶律隆绪。

在他们十四年的夫妻生活中,萧炎炎不仅掌握了辽的军政大事,还为辽生了四子三女。

由于萧炎炎的努力,辽国对外军事越来越强大,国内政局和经济也步入正轨。辽朝的景宗皇帝叶卢希安也非常了解萧绰皇后的才能。为了报答妻子这几年的辛苦,他把妻子的地位提升到了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并把这写进了法律,使得萧炎炎实际上成为了辽朝的皇后。

辽干衡四年(公元982年)九月,35岁的辽在打猎时病死,萧炎炎的长子隆绪,年仅12岁,成为辽圣宗皇帝。这时,萧炎炎突然变成了萧太后,正式走上了前台。

在,雍熙三年,也就是辽统一的第四年,986年3月,想利用辽国寡居的事实,为国家的损失报仇,不顾辽国对宋的充分准备,毅然对辽发动了大规模的“雍熙北伐”。

萧太后很早就致力于军事实力的培养。她不仅派辽国最优秀的将领耶律休哥和萧道宁镇守与宋朝毗邻的边境,还指示他们做好抵御北宋用兵的一切准备。

北宋派出曹彬、潘美、杨业三支军队与辽作战。萧太后用耶律休哥抗东路,宋军、曹彬,耶律休哥抗西路,宋军、潘美、杨业。他亲自带着韩德让和他的儿子廖圣宗到南京,与耶律休哥一起工作。这年五月,萧太后戎装上阵,率兵正面迎击曹彬,派耶律休哥包抄宋军,封锁水源粮道。终于在5月,形成了一次进攻,使宋军转胜为败,伤亡惨重。结果益州以东的沙河被尸体堵住了。曹彬和他的手下大败,这影响到了另外两条路,宋军这一路都取得了胜利。因此,萧太后得以腾出兵力,转向宋军西路。辽国皇帝和皇太后亲自宣布胜利的消息鼓舞了辽军的士气,宋太宗急忙下令全面撤退。撤退的消息更加影响了宋军的士气,使西路军一路打败仗。

西路宋军终于退到了代县一带。宋朝名将杨业审时度势,认为辽军势头正盛,不能硬拼。况且皇帝已经下令撤退,他也应该暂时避开它的边缘。然而,潘美和王恕两人率领西路军,逼得杨业与辽军硬拼。身经百战的杨业受辱,怒攻朔州。结果正中萧太后设下的圈套,中了辽军的埋伏。当杨业按照事先约定退守陈家口时,没有援军前来接应。杨业,一个神一般的悲痛,没能突围,于是命令部下各自寻找出路。然而下属没有一个想当逃兵的,都誓死效忠。最终,杨业本人被活捉,悲愤中绝食而死。他所有的下属,包括他的儿子杨延玉,都牺牲了。

杨业是宋代名将,多次击败辽国,人称“杨无敌”。杨晔视死如归的军人气质给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鼓舞士气,她下令把杨业的头砍下来,装进箱子,送到边境各地。达到提升辽国威的目的后,下令在古北口为杨业修建祠堂,无时无刻不在供奉祭品。自从雁云战役胜利后,萧太后进一步涉足军事。她开始主动挑战宋朝,甚至多次亲自上阵。在所有的战争中,她几乎都取得了胜利,成为了著名的女将军。辽国的气势也在她的一次次胜利中一路飙升,周边的党项、女真等部落国都纷纷向辽国进贡。

辽圣帝统一二十二年,也就是旌德元年,公元1004年,这年的深秋闰九月,萧太后率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率领辽国精锐部队二十万,南征大宋。在萧太后妥善的战略部署和慈禧太后的亲征鼓舞下,辽军势如破竹,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直攻到了与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的冠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

这时,宋真宗的司机出现在了被点名的州的前线,萧太后审时度势,决定讲和。经过一番交涉,双方同意宋辽为兄弟国家,和被辽圣宗龙绪称为兄弟,被称为伯母,以维持宋辽旧边界。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金帛三十万匹,史称“爱源盟”。

萧太后的《爱的联盟》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这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从65438年到020年,辽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也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收复十六州成为北宋遥不可及的梦想。

单源同盟签订后,中国历史上正式形成辽宋南北对峙局面,十六州在法律上被承认为辽国。双方为此结束了多年无休止的战争,进入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

萧太后联盟五年后,同和二十七年(1009 165438+10月20日)十一月初一,为龙驸马举行了传统的“樵礼”,正式将皇权归还给龙驸马,结束了她在辽和辽圣宗长达40余年的统治。

萧太后退位后,启程前往辽宁南京(今属京)过年,回到这片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为之奋斗。同年(65438+2月23日)十二月初五,萧太后病重去世。

萧太后的功绩不仅为辽人所钦佩,而且在宋代成为一个传奇。萧太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传说在京冀更是屡见不鲜,就像这座萧太后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