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的历史真相?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僧人,俗姓裴,字文德,是镇江金山寺(今江天寺)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朝宰相裴秀的儿子。因出家后严守戒律,奉行佛教苦行,被称为“裴头陀”。法海禅师不仅以苦行著称,还建寺教化大众,淡泊名利,成为禅宗史上受人尊敬的一代高僧。

与和尚的出家经历不同,禅师法海是在父亲裴秀的指导下出家的。裴秀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佛教高僧黄柏克的弟子。在亲近高僧、研读佛经的过程中,他对佛教教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裴秀当上宰相后,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

裴秀不想让儿子过早涉足仕途,而是想通过适当的方式磨练裴文德的心性和修养,以此来抹去他的女人味和傲气。一个偶然的机会,裴秀决定把儿子裴文德送到巍山(今湖南宁乡县)的密印寺,随当时著名的佛教高僧、杨总的创始人出家。由于宰相裴秀掌管湖南刺史,经常亲近灵佑禅师,长期保护木德拉道场。所以,当裴秀把儿子送到巍山密隐寺时,灵佑禅师欣然同意收下裴文德,并很快给他取名“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