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者任双伟:透过“方孔”看中国历史
货币作为自古以来的国之重器,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朝代的兴衰,历来为历代王朝所重视。通过货币研究中国历史会有怎样的不同视角?透过方孔看中国,你会发现什么惊喜?什么遗憾?《货币中的中国历史:历代钱币的起源与解读(AR高维版)》(以下简称《货币中的中国历史》)一书梳理了中国货币发展的脉络和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从侧面展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示了历代王朝兴衰的奥秘,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大观鲍彤是北宋惠宗赵霁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至11110)铸造的年钱,钱文为薄金。《中国钱币学的遗憾》走进自习室:古钱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古钱币被收藏和研究。那么中国对古代货币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任双伟(《中国货币史》作者):在中国,古代货币在南北朝时期被系统地研究和收集,并写成文字流传后世。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宋人洪尊的作品中看到唐代以前的古钱作品的保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钱币学研究始于清末。为什么这么说?一是因为考证的兴起。以前大多数钱币收藏者一般都是收藏观赏,很少有人真正去研究,更别说是一门学问了。清末,因为考据学的兴起,人们对钱币文字的认识和掌握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逐渐开始认识到钱币的研究价值。第二,由于西学东渐,西方的科学观念慢慢传入中国。现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利奥波德·冯·兰克主张历史研究要客观公正,重视原始材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历史观念影响下,中国的钱币研究真正走向了科学化,也从以前的钱币收藏和钱币研究发展成了一门学科——钱币学。尚书:之后中国的命理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任双伟:我个人认为,命理学自明清以来在中国有过三次高峰:第一次,从乾嘉时期到清末,由吴派、徽派的穷经引发名物研究,出现了梁、蒋德良、翁树培等一批命理学家,他们阐明了古钱币的大致沿革和分类;第二次是民国时期。受朴学和西方史学的双重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五四史学家把出土文物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杨连生和彭新伟基于西方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钱币学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使钱币学屹立于学术之林。方若、丁等人也根据清代和西方人的方法,对清代钱币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在五四史学余波的影响下,钱币学会、大学和民间收藏家以出土的巨量钱币为基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中国钱币进行系统的检测、分析和判定,逐步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开元鲍彤: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顿混乱的货币制度,废隋钱,模仿西汉的严格规范,创制“开元鲍彤”,以取代社会上残存的五铢。原“开元鲍彤”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上书房:我国钱币学的发展有慢有快,很难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在你看来,很遗憾目前对钱币学的研究集中在钱谱的形成等精细路径上,而没有看到历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对钱币学的浓厚兴趣和大规模的协商。任双伟:确实如此。自古以来,币圈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这个圈子的人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收藏古钱币,二是拓片形成钱谱。他们主要追求的是钱币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就命理学而言,早在1500年前的南梁,中国就出现了顾璇的钱普,即以历史实物为收藏和研究对象的学术活动,远早于西方世界。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钱币界仅限于钱币本身的收藏和研究,并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直到清末,情况才有所改变。甚至到现在还有些遗憾:众所周知,命理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我称之为“史学的附庸”。直到最近几年,钱币学才形成了一门有博士学位的特殊学科。但我个人认为命理学科可能会导致一种“躲在小楼里变得统一”的状态,逐渐与历史割裂,忘记了本源。至于经济学,钱币收藏是完全脱离它的。一方面,钱币收藏者和研究者普遍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思维。另一方面,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处于一种英雄恶龙的状态,对古钱币的鉴定一无所知。可惜命理学脱离了历史、经济等社会学科。“金钱的思想价值最重要”:在你看来,命理的价值还没有被大众充分认识和认可。那么钱币研究有什么价值呢?任双伟:货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和经济学的意义上。它为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史料和证据,是它们的辅助工具。在我看来,金钱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思想价值。金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比如托马斯·阿奎那说,“慈善是一切美德之母,一切美德都是由慈善孕育出来的。以前慈善需要通过提供食物、衣服等具体物品和行为来表达,但是金钱的出现让慈善变得方便了。另一方面,金钱与博爱格格不入,使人更倾向于财富和利益,使人类更加贪婪。再比如,贝壳是一种世界货币,直到20世纪初,仍有国家和地区使用贝壳币。为什么?因为贝壳与母系社会的生殖崇拜密切相关。同样的道理也存在于中国的圆方孔钱中,圆方孔钱的形式与中国“天圆地方圆”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蚁鼻钱是战国时期中国楚国使用的一种铜壳。这是一种硬币,它的表面有文字,形状像贝壳。楚国的青铜器与商周的无文字青铜器有明显的区别。楚国的铜壳有许多别称,如面钱、蚁鼻钱等。《尚书子》:抛开宏观层面的意义,通过《钱眼儿》观察当时的历史、经济、社会,在具体的钱币研究中一定有很多乐趣。任双伟:每一枚硬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反映着一个时代。通过古币,穿越历史,发现价值。这就是货币研究的乐趣所在。以宋倩为例,它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古币之一。收藏和拥有它的人可能不知道,宋倩的碎片背后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般来说,越老的古物越稀有,但在古代的钱圈里却没有。年代较老的宋钱,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都不如清币,因为市面上的宋钱太多了。宋朝被昵称为“宋富”。在宋神宗元丰年间,每年的铸币量高达500万枚,超过了整个明朝的总和。就是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宋朝”,出现了钱荒。为什么?一是政府重税,二是私藏之风,三是民众破坏铸钱器,四是铜钱外流。精美的宋钱在金、辽、日、朝、爪哇等地广泛流通...正当宋朝缺钱的时候,创造了一个“能人”——秦桧来缓解钱荒。没错,是奸臣秦桧杀了岳飞。他大张旗鼓地让军官们抓个镊子(理发师)给自己梳(理发)。最后,秦桧赏了镊子五千块钱作为两块钱,叫他赶紧把钱花掉,说是宫里传来秘密消息,过几天钱就要废了。镊子先生听说后,迅速购买了大量物品,惊动了大家。平时藏着钱不肯花的人也加入了抢购的行列,“首都见钱眼开”缓解了“钱荒”。这段历史直到现在研究起来也很有意思。为更多人打开一扇门:在《中国货币史》这本书里,你用500多张钱币照片和14张图表,系统直观地展示了货币从先秦到清末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如何选择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这些重要节点的?任双伟:回顾货币发展史,我认为有四大变化:从以物易物到拥有普遍等价物——贝币,这标志着货币的诞生,这是第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后来人们发现铜等金属比贝壳更稳定,更容易携带,于是有了从自然货币到铸造货币的转变,这是第二次重要的转变;货币史上的第三个重要变化是,众所周知的圆方孔货币成为了通用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统一了货币,即体现中国“天为圆,地为圆”传统宇宙观的圆方孔钱;圆形方孔钱币使用了几千年,直到清末出现了银币、铜币和现代纸币,不仅改变了货币的材质,也改变了铸造工艺,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我只选取了12个有代表性的货币介绍,因为它们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所有铸造技术和转换节点。以该书前四章为例,《三晋与布》、《楚币夺冠》、《刀使齐燕》、《万元始祖》不仅展现了历代秦王破七国之界,合中国为一,与匈奴、百越等民族一决雌雄的政治历史,还以贝币、布币、刀币等半文钱,最后天下归秦,半文过国,延续千年...太和重宝是金章宗在太和四年(204)铸造的一枚铜钱。泰和崇宝铜质上乘,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面写“太和崇宝”为玉筋印,直读。这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和书法作家写的。字体清纯典雅,美观大方。上书房:《货币中国史》是近年来命理书籍中为数不多的畅销书。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任双伟:这本书除了我对古钱币“自私”的热爱之外,还有两种写法。一个是为了说明命理学几乎失传的历史传统,即钱币是为历史、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第二,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对硬币感兴趣。再版的《货币中的中国历史:历代钱币的起源与插图》(AR高维版)将传统出版与AR技术相结合。读者只要打开手机,打开书中的任意一页,对准古钱币的照片,就能瞬间呈现出一个比照片更真实、更感性的古钱币360度AR影像。这是一本通俗的书,它的历史叙事不是秉承传统,而是偏向文化主义。我深知它的不足和不成熟,也从来不敢拿它当学术。只是一扇门。你打开它,看到它,欣赏它,然后开始耕种。尚书:也许你是想打破不仅仅是大众和命理之间的壁垒,还有钱币收藏者和研究者之间的壁垒?任双伟:可以这么说。”“泉友”是古钱币收藏者的互称,买卖古钱币的人称为“泉商”。根据李周的说法,硬币储存机构是“泉屋”。汉朝时,崇儒复礼的王莽四次改币制,一度发行了代替原币的“小泉纯一郎”和可以兑换50个小泉纯一郎的“大全50”。所以“春”就成了硬币的代名词,听起来相当优雅,缺少铜钱的味道。事实上,由于普通古钱币价格低廉,数量巨大,古钱币收藏一直是一个门槛较低的收藏类别,导致朋友众多。古钱币收藏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同的春友收藏领域不同,而且划分得很细:有的专门收藏钱币,有的专门收藏先秦货币,有的专门收藏某个皇帝在位时发行的货币,有的只收藏某一种货币如五铢半两...与其他收藏领域的收藏者不同,在钱币收藏圈里,不同收藏的朋友之间有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他们可能对自己收藏的钱币数量、市场价格、艺术价值几何等等了解很多,但对其传承和历史价值了解不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真正发展钱币学,就要打破朋友、收藏者、研究者之间的壁垒,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成为钱币学研究的专家。上书房:您的《中国货币史》一书不仅获得了“2018中国好书”等多项荣誉,还受到了戴志强、杜维善、马未都等钱币学家和收藏家的大力推荐。但是,让很多读者惊讶的是,作为全的学长好友,你是一个只有27岁的“90后”。关于钱币收藏和研究,你学到了什么?任双伟:“量力而行”的收藏理念,“我不为物”的价值观,“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是我对收藏的三观。这里的收藏理念、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过程,伴随着收藏生涯的开始和演变。它们与集合相得益彰,结合在一起会很美,分开了就会很伤。《货币中的中国历史:历代钱币的起源与图解》(AR高维版)任双伟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编:顾标题来源:文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标题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背面花钱。隆庆·鲍彤重1.3美元,背面是金色和蜡制。朱载垕,明朝穆宗皇帝,隆庆四年(1570)开始铸造。全部是小扁币,钱的正面有真书,字迹端正,铸造精美,背面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