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的历史沿革
出土文物证明,在马路口、安化县长江以南、南县北河口、赫山区邓石桥、沅江市路虎湖一带,约5000年前就已形成村落。
进入青铜时代后,桃江县的马迹塘、惠山港,沅江市的莲子塘,资阳区的新桥河、长春,赫山区的鹤山寺、龙光桥、笔架山等地的村落变得密集起来。
东周以前,这一地区属于九州的荆州管辖,这在《龚宇》中有所记载。
战国时期是楚国黔中县的地盘。
秦属长沙郡。
益阳在东汉以英绍命名:“在沂水之阳,应为县名。
周,阿清人,有《益阳赋》云:“益水路过,北水叫阳,郡由此得名。
“看来,流经益阳的大江,是得天独厚的水,是古或益水。
市场在江北,所以叫益阳。
有意思的是,益阳这个名字,千百年来,无论其所辖之地如何频繁变动,从未更改过名字,这在中国的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约5000年前,在今天益阳的新桥河、邓石桥、武陵、莲子塘、惠山港等地有密集的群落。
根据愚公的说法,益阳地区在古代属于荆州。
春秋时为楚国之地,战国时划归楚国中部郡县及贵州。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益阳等九郡。
最初设立的益阳县,包括今天的桃江、益阳、安化、新化全部县,益阳市、冷水江市,以及宁乡、湘阴、涟源、新邵、沅江市的部分土方,面积1.8万平方公里。
今天益阳地区所辖的县市,除沅江、南县外,都在古益阳境内。
西汉时郡县并行,实行封国两大制度。
益阳一带今属长沙州、武陵县和荆州刺史部。
东汉沿用西汉州县郡制,长沙废为郡。
益阳地区今属长沙州、武陵郡,属荆州刺史部。
三国三分,吴蜀分荆州。
这一时期,荆州处于魏、蜀、吴的必争之地。
赤壁之战后,曹操从南方撤退,吴、蜀为争夺荆州展开了一场复杂的战斗。
公元207年,先被蜀国和刘备夺取。
当孙权占领荆州时,他派吕蒙去占领长沙。
刘备为了救长沙,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命令关羽在益阳和吕蒙驻军。
《武陟甘宁传》载:“宁以鲁肃益阳拒侯,侯择精锐五千票郡十余里,云欲夜渡。
不如选兵夜宿,被人听见,建营不渡。
“鲁肃正率程普、甘宁据桂山站在城东南,与关羽约会在鲁家山的溪口。
这个约会是一个著名了几个世纪的“一刀会”。
益阳城墙是为了屯兵修筑土城而修建的。
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长沙城西校尉设衡阳县。
益阳属于衡阳县。
此时南部设立信阳郡(今宁乡),西部于公元266年设立高平郡(今新化、新邵两县的一部分),益阳郡的版图开始缩小。
公元280年,金朝灭吴后,全国分为二十州,益阳属荆州。
南宋(公元420年)改衡阳县为州,益阳属衡阳州。
还划拨了一部分土地给湘阴。
到了齐朝(公元479年),衡阳改称郡,直到梁朝,仍属衡阳县、瑶山县、武陵县、巴陵县、南平县。
隋朝属坦洲、越州、朗州、利州。
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有10巷,开元有15巷,巷下又称为州县。
益阳随潭州、长沙两县而变,共变四次。
五代十国时,湖南属于楚国。
侯亮(公元907年)益阳属潭州。
唐末(公元923年),马殷为楚国,益阳属长沙。
后周(公元951 ~ 959年)益阳属坦洲郡。
到了宋代,开始在世界上分为15路,后期分为23路。南宋时为16路。这条路是高安府司,当时是直隶的首府。路之下,设府、县、军。
北宋太祖剑龙元年(公元960年),益阳属湖南郯州长沙县。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眉山、益阳等地划归新化、安化两县。
《宋代宗申教编年史》载:五年,张盾开梅山,置安化县,意为“归安化”。
公元1279年,忽必烈灭南宋,修筑道路。贞元年间(公元1295年),益阳郡万户升为益阳州,属坦洲道。
田丽二年(公元1329),潭州路改为田林路。
明代全国分为13省,高于外交部(后改为外交部),低于府、州、署。益阳原属湖广省,即湖广(治江夏,今武汉)外交部长沙府。
明朝洪武初(公元1368年)将益阳府恢复为益阳郡。
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氏将国名改为清。
采用“省”、“道”、“府与直隶厅、直隶府”、“县与散厅、散州”四级制,初步划分为18个省,其后为23个省,设巡抚、巡抚、使节。
益阳属于湖南省常宝路长沙县。
1852,10年10月20日,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长沙至益阳,改益阳县为“德胜县”。
这是益阳历史上唯一一次简称变更。
民国初年分为22省4特区,后增加到35省* * *。
民国三年(公元1914),湖南常宝路改为湘江路,辖益阳。
民国十一年,益阳归省。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湖南省分为九个行政监察区,益阳属于1区。后来调整为10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湖南省政府因范围广,监管不便,将原有的九个行政监管区调整为10。
同年4月,益阳、安化、湘乡、宁乡、汉寿、沅江等6县被划设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益阳县,这是区级一级行政建制的开始。
南县属于第四行政监察区(专员公署设在常德)。
民国33年(1944),日寇大举侵华,湖南部分地区沦陷,行政监察区的设立名存实亡。
省* * *设立安化、沅陵、洪江三个行署,作为非常时期省* * *的临时派出机构,并划分了各县。
10年6月安化县梅城成立安化行署。
原第五行政监察区所辖各县均属安化县行政公署管辖。
次年7月31,撤销安化行署,恢复第五行政监察区。
从65438年到0949年,湖南各地陆续解放,湖南* * * * *统治宣告结束,行政监察区的建立土崩瓦解。
当年8月,新的临时湖南省成立后(1950年4月,省人民* * *),湖南省设置1省辖市和10专区。
专员公署设在特区,是省的派出机构。
益阳特区成立于8月,1949。专员公署设在宜阳县城关区,辖宜阳、安化、湘乡、宁乡、元江、汉寿县。
1950年3月益阳县城关区改为益阳市城关区,升格为县级;同年9月,益阳市成立,直属益阳机构领导。
1951年4月,省* * *贯彻中央关于“在一个1万人口左右的大县,领导有困难,故可减少”的指示,对湘乡县第九、十区,安化县第三、四区,蓝田镇,以及邵阳、新化县部分地区进行了分析。对湘乡县三、六、七区进行分析,定为永丰县。
同年7月,宜阳县第六、七、八、九、十一区划归桃江县,均属宜阳区管辖。
当时全区* * *辖9县1市。
南县属于常德地区。
1952,165438+10月取消益阳特区设立。原宁乡县属湘潭特区,湘乡、双峰、涟源县属邵阳特区,益阳、桃江、安化、汉寿、沅江县及益阳市属常德特区,历时10年。
其间益阳市于4月改为省辖市,1953,授权由常德代理领导。七月,1958,宜阳县改为被领。但1961年6月,专区改为辖市,仍由常德署领导。
1962年65438+2月,恢复设立益阳特区,专员公署设在益阳市桃花仑,辖南县、沅江、华容、益阳、宁乡、桃江、安化、益阳市。
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茶盘洲、钱粮湖六个国营农场,也归益阳区管辖。
9月,1964,华容县、钱粮湖农场划归岳阳特区。
1968年益阳地区更名为益阳地区。
1983年7月,宁乡县隶属长沙市。
至此,全区辖益阳、桃江、安化、沅江、南县、益阳,以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前山红、茶盘洲五个国营农场和大通湖渔场。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5月,新一届益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益阳市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益阳县、益阳市分别以资水为界,改为南为赫山区,北为资阳区。
7月1日,益阳市人大常委会、益阳市人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市委员会正式挂牌。
自此,标志着地级益阳市成立。
益阳辖3县(南县、桃江、安化)、1市(沅江)、2区(鹤山、资阳)、5个国营农场(大同湖、北洲子、金盘、前山红、茶盘洲)和大同湖渔场。
6月5438+2月65438+2000年2月,大同湖区委员会和大同湖区管理委员会成立。
五个国有农场被取消。
野战部所在地改建镇。
大同湖区由大同湖、北洲子、金盘、千山红四个国营农场合并而成。茶盘洲农场改为茶盘洲镇,划归沅江市管辖。
市辖区包括3县1市3区(鹤山、资阳、大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