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影视作品中篡改历史的行为?

恶搞的叫坏幽默。它起源于日本游戏产业,指的是通过对一个主题的二次创作,来构建一种搞笑讽刺效果的技术,属于一种亚文化。之后通过网络传到中国。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恶搞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受年轻人欢迎的流行文化。影视作品中,恶搞元素也很常见。近年来,一些历史影视作品中恶搞元素的出现一直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三个方面对影视作品历史改编中的恶搞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一、恶搞元素出现的原因1。影视作品创作的需要,影视作品本身具有娱乐属性,恶搞元素的加入可以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冲突性,从而丰富作品的内容。对于一些历史改编的作品,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了很久,或者事件本身比较简单,过于真实直白的表现会降低作品的吸引力。加入适当的恶搞元素,普及严肃的历史,可以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增强观者的代入感。2.文化受众的浮躁心理与文化产业商业化的互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呈指数级增长,这也导致了人们浮躁心理的产生:短小、幽默、通俗易懂的作品比长篇、严肃、深刻的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商业化使得创作者更加注重作品带来的后期收益。为了从大量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成为了大多数创作者的选择。加入恶搞元素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手段。二、恶搞元素的影响1。对观众了解历史起到积极作用。观众被影视作品的内容吸引后,极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以今年热播的电视剧《颜夕宫的故事》为例。故事以乾隆时代后宫之间的勾心斗角为题材,在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架空、喜剧等诸多现代改编。观众除了关注电视剧本身的剧情,更感兴趣的是了解与剧情相关的历史事件。由于故事发生在故宫,所以有更多的宣传,如“颜夕宫故宫旅游线路的故事”。可见,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一个契机,督促大家了解真实的历史。2.歪曲历史误导观众不可否认,由于创作者改编能力的限制,或者刻意制造噱头单纯迎合观众,恶搞元素的加入很容易歪曲历史,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从而误导观众。比如近年来备受争议的抗日剧,为了让观众“看得爽”,剧情完全脱离现实,违背史实。这种无限的夸张和戏谑,或许能暂时满足观众的眼球,但作品中传达的错误价值观却对观众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三、如何正确处理影视历史改编中的恶搞成分?1,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要“严肃”——认同恶搞元素的合理性。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服务的。文化本身不一定需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可以单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存在。在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下,恶搞作品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压力的渠道,有助于改善情绪。所以,只要恶搞作品不违背主流价值观,把握底线,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2.改善文化产业的浮躁之风——创作者要把握好恶搞的“底线”,过度追求商业效果,制造噱头,导致影视作品中的恶搞元素大多低俗浅薄。这也是历史影视剧中的恶搞手法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内容是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最根本因素。政府和社会应该大力鼓励文化创作,让创作者在考虑商业化之外,更加关注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形成“内容导向”的创作环境,扭转文化产业的浮躁风气。当“恶搞”只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而存在,而不是单纯的取悦观众,它就会成为一种合理的艺术形式。3.加强历史观和价值观教育——文化受众要有相应的判断力和鉴赏力。除了从创作者的角度提高作品质量,文化受众也要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一方面,文化受众要有辨别作品好坏的能力,即使作品传达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一致,也能做出判断,不受其影响。另一方面,文化受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除了追求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还应该具备欣赏严肃文化的能力。文化受众能力的提高,最终会促进整个文化创作环境的改善。来源:高考2019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