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德国历史书上说了什么?

1940-1960s:往事不堪回首,不要再提,希特勒成了禁忌。从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末,德国人都不敢提希特勒,因为他给这个国家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创伤。男人出狱,女人被强奸。许多人流离失所,成为孤儿或寡妇。德国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许多人受到创伤,不愿意再次提及那段历史。

心理上,他们更愿意沉湎于当下,为“战后经济奇迹”忙得像陀螺一样,无暇反思过去。许多人仍然否认发生过大屠杀。根据阿道夫·H的传记作者ThomasSandkühler的说法,195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西德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战争,他将是“德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虽然我不愿意接受,但屠杀的细节慢慢浮出水面。1961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被控15项罪名,其中包括反人类罪。这次审判也引起了国际关注。艾希曼用“一切都是按照命令做的”来回应指责。艾希曼同年被判死刑,次年被绞死。审判将大屠杀的更多细节公之于众。自1963以来,22名前党卫军成员因在奥斯威辛犯下的罪行被处决。这些审判吸引了大量德国人,有两万人来到法兰克福法庭旁听。于是,“正视历史”第一次成为家庭饭桌上的话题,一家人分成几个派别,争论不休。

青年男女指责父母和老师是帮凶,所以他们在家里和学校变得叛逆。长老们逃离了“净化”的历史描述。一对心理学家认为,当时德国人正经历一场道德和心理危机,他们称之为“丧失悲伤的能力”。

德国官员的态度分为两派。东德接受了他们的正义代理人有效地阻止了“法西斯”的观点。事实上,他们从不反思过去。而西德则公开悔过自新,形成反战氛围和“后国家”社会。在大型体育比赛中,很少能看到西德国旗飘扬、唱国歌的场面。

1970-1990s:公众被希特勒迷住了,元首是一个极好的吸引眼球的工具。

但是在1970年代,公众中出现了对希特勒的迷恋。这时出现了两部传记和一部纪录片。1979年,德国播出了五集美国迷你电视剧《大屠杀》。这部剧用大量篇幅揭露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法西斯歹徒打着“重新安置”的幌子,将数百万犹太人赶进集中营,成批屠杀、毁尸灭迹。老一辈的欧洲人认为大屠杀唤起了他们对过去的记忆,提醒他们注意历史的教训。欧洲年轻一代也认为,应该正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避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