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医药的发展

彝族地区,尤其是凉山地区,生产珍贵药材的历史悠久。如1942《西昌县志·业志》记载,仅西昌附近的药材年产量就有数万斤。这些药材在四川、云南两省大量销售。例:防风,两万阿津年,运云南;贝母,一年4000多斤,在云南卖;秦桧,年重达3000公斤,销往川滇。猪苓一年3公斤;石斛,每年5公斤;一年拿3公斤;沙参沙参5公斤等。

梁山螺髻山的药材也极其丰富。当时人们把盖山称为“药材很多,尤其是大黄。”"余甘子,解硫磺之毒,全州西山随处可见."

凉山地区有丰富的植物药,也有许多珍贵的动物药。任应仓《大小凉山开发概论》记载:“鹿产于马勒品阁小凉山各地。在雷博的钟平附近,有些人以他们的野生鹿而闻名。.....麝香产于小凉山,听说清朝外患平息的时候产的还挺多的。熊胆和鹿茸是一样的,产量很多。.....另外,毒蛇有几十种,闻其毒液也是良药。”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盐的应用对彝族的生活和彝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用盐水冲洗伤口,然后喂给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