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中的仙人洞文化
1962年3月和1964年4月,考古队在万年仙洞进行了两次发掘,面积69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900余件,还发现了3个灰坑和22具燃烧遗迹。根据碳-14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数据和堆积地层分析,可以推断该洞穴遗址的年代约为8千年至1万年前。
万年仙人洞出土的石器有一部分是手工制作的,如刮刀、切道等。有些持石件是用来切割或刮削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有些石器是研磨过的,如钻、凿、铲等。打磨也比较粗糙。陶器已经碎了。从碎片观察,容器多为手工揉制的圆底罐,内壁凹凸不平,胎壁厚薄不均,胎质较差,部分混有碎蚌肉和应时颗粒;陶器的颜色很不稳定,有的在同一件陶器上出现红、灰、黑;内外墙装饰有粗绳图案。这些都说明制陶技术还处于原始阶段。当时的陶器大概是在平地上烧制而成的。骨头包括鱼镖、凿子、针、夹子等。鱼漂上刻有倒刺,具有很强的捅鱼功能。凿子是用来加工木头的。针是用来缝衣服的。被子上刻有条纹,扎头发时不易滑落。大多数贻贝穿孔;孔一般是钻的或凿的;钻孔的边缘非常不规则。
经鉴定,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大量动物骨骼为野生动物的遗骸,有鹿、猿、虎、野猪、麂、猪獾、果子狸、狸猫、猕猴等。,以及甲鱼、甲鱼、螃蟹的断骨。
此外,考古学家在泥土中发现了属于四个人的人骨化石。经辨认,有一男一女成年人,还有两个八岁和一岁左右的孩子。看似是四口之家,其实当时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远没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诞生。这个时候,人们还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从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古人缝制兽皮御寒,钻贻贝挂在胸前作为装饰,在洞穴中生火烹煮食物取暖,同时抵御野兽的入侵。这个时候,原始农业还没有出现。人们主要靠渔猎为生,采集野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如蜗牛和蚌类的果实来充饥。从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今天的大源公社地区在当年还是一片森林和湖区。虽然生活环境非常危险,但是我们的祖先依靠笨拙的石器,依靠群体的力量和智慧,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考古学家非常重视万年仙人洞遗址,有的认为该遗址的堆积是“华南全新世洞穴堆积标准淮段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陶瓷史展览认定,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出土的粗砂绳纹陶器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到全新世早期,与锤磨石器和粗砂绳陶并存的原始文化广泛分布,在华南、东南甚至印度支那的一些地方都有发现。万年仙人洞遗址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为万年仙人洞在早晚不同时期有着鲜明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华南发现较早,已科学发掘两次。因此,有人建议将这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命名为“万年仙人洞文化”。
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在辛勤开拓祖国中原大地的同时,生活在华南、东南的先民们也在披荆斩棘,创造着灿烂的古文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南边的珠江流域,都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得好:“当时各种文化在祖国争奇斗艳,经常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交织成一幅辉煌位移的壮丽画卷,奠定了独特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