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关于曲靖的历史!!

查一下段与东聪三十七部结盟的历史或许对你有帮助!

在漫长的历史中,乌蒙从一个人名变成了一个部号、一个地名、一座山名,这就是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史。

它标志着彝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

一、“乌蒙”之名

乌蒙是唐代迁居窦底店的阿通的第十一世孙。最早见于明代天顺五年(公元1461)写的《大明统一录》一书中。

明末的《曹雪》(蜀中边防志)和清代乾隆初年的《云云传》也有类似记载,说明今天仍在普遍使用的“乌蒙”一词,最初是一个名称。

《乌蒙》源于人名的理论一直没有争议,但关于《乌蒙》生活的时间却众说纷纭。

这是因为彝族的历史历年可以查对,只能用父子姓名制来计算。

但是,历史学家把多少年作为一代,或者25年作为一代,或者28年作为一代,或者30年作为一代,并不统一。

计算结果在年份上相差甚远,出入较大。

根据《安史谱》和《贵州大定县志》中的相关资料,笔者估计彝族父子联名每代只能在18至20年之间。

如果每代以20年计算,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生,到吴侯南征时辅佐姬火,到第二十二代孙阿通,需要440年,225年就是公元665年,大约是唐朝初年,符合唐代阿通“始迁斗帝殿”的说法。

另外,大约是公元885年,也就是唐朝后期。

当时的唐朝早已无法控制前爨氏之下的地区,乌蒙的发展也不再受到朝政和南国“大姓”的干扰,得以扩张疆域,称霸全国。

“乌蒙”之名从此在历史上流传。

彝文和汉文史料中的“乌蒙”之名也多见。

如《元史·地理志》载:“州治米纳甸,古无邑,乌蒙居之地”;《宋史·澧州诸夷传》载:“乌蒙夷在澧州东南千里”;吴恒的《彝族简史》载有:“...阿蒙立即“阿蒙”(《乌蒙》)”。

“乌蒙”时期是今天彝族形成的前身,也是彝族先民从游牧开始定居的时期。

二、部号“乌蒙”

乌蒙建立乌蒙部。

据元明两朝史书记载,其他芒部、乌萨“后来兴盛,因其祖名。”

“芒部兴盛是什么时候,因为祖名不详,史书也没有记载。

据《元朝地理志》和《四川广中边防志》记载,乌撒在吴朝(乌撒)以后变得强大,故以远祖乌撒命名。

阿通、芒布、乌萨等人是乌曼忠谋(崇俄派)的后裔,都是唐朝人。

其中,阿通移至窦底店(今昭阳区)和乌沙居巴店(威宁),都是在唐代先后进入这些地区,并跟随爨氏灭亡。

只有阿通的儿子芒布住在大雄殿(镇雄)。

乌蛮中牟以其后裔建立部落王国时,分隔一方的不仅仅是乌蒙、芒布、东川、乌沙,还有唐朝天宝之后,两年后(公元902年)南诏灭亡之前。

其实东满五满所有部门的建立都是这样。据舒曼记载,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袁子出使南诏,途经东满乌蛮之地,乌蛮七经中并无“乌蒙”之类的名称。

晋末天府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起兵滇东,得到“乌蛮三十七部”的支持,包括乌蒙、乌萨、芒部、銮盘等部。

证明这一百年是东聪乌满中牟后裔在川黔滇桂交界地区建立奴隶制王国的时期。

大理州段氏及曲靖出土的《丛孟三十七部碑》记载了三十七部与大理州的盟约关系。

北宋初年,乌蒙、乌沙、芒布和诸部向西发展至川南。直到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被宋朝打击,才撤退到云贵边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宋朝封阿云为乌蒙王。

《蜀名胜记》说:“筠连郡为汉定川郡,唐朝为筠连府。

它位于南通芒布,西邻乌蒙。

“据指出,演金县普洱镇义都山确实是当年乌蒙王的所在地。

“乌蒙”时期是古代彝族社会的奴隶制时期。

它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

彝书《西南》云:“不断捉蒲者,总用蒲”,“被彝人长期夷平者,有数万之众。

”主要是指这个历史时期。

三、地名“乌蒙”

乌蒙作为地名,首先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元代元世祖以平章政治比赛赴滇后,将原有的千户、千户、百户等军事管理组织改为路、州、县等行政组织。

那一年,茫布路已定,附乌沙部。

十三年十月,元军攻乌蒙,将乌蒙带回四川筠连县,开通乌蒙路。

那一年,乌蒙路和乌沙路建立。

二十一年,设乌沙乌蒙傅玄师,二十四年,升为乌沙乌蒙宣威师,统领乌沙、乌蒙、东川、芒部。

然而,每条道路的位置今天是未知的。

云南字典上说:乌蒙甪直在昭通市(今昭阳区)。

又说:乌撒乌蒙宣威司治,在乌撒路(今贵州威宁)。

按照元朝的历史,不可能在威宁建宣慰司,威宁不是四路的中心。

乌蒙路管理处一开始不可能是昭阳区。

因为这里不是宋代乌蒙部的中心,而是乌扎和乌蒙不时争夺的交界处。

《元史》记载:“二十二年九月,吴孟造反,命四川所速答兵。马湖总经理尤左在三百蛮兵的协助下,派下了包括西雁门酋长在内的一百多户人家”。

又曰:“十月,乌蒙蛮夷告阿蒙造反,召罗必典兵与云南各省商议。

“以上战事名称均不在今昭阳区境内,因此推断乌蒙路政应在演金普洱乌蒙署旧址。

如陈旭德、卢昌美《论元朝对乌蒙的政策与城乡建设》所述,乌沙乌蒙宣威司署、乌沙乌蒙元帅署、乌蒙驿站总管万虎署均设在昭通市昭阳区天台土城。

明清时期的乌蒙图符,在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使用和破坏。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废墟的遗迹。

乌蒙作为道路时,开始赋予地名的使命,逐渐演变为地名。

直到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才开始用乌蒙路作为地名来定位乌蒙府,乌蒙才成为一个地理概念。

于是,雍正九年(公元1731),鄂尔泰请求皇帝赐名“昭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说“暗者易见,盲者易通”。

地名“乌蒙”时期是封建土司制度推动彝族奴隶制向封建领主制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彝族全面接受汉文化和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时期。

四、山名“乌蒙”

乌蒙何时演变为山名没有记载。

但仅次于乌蒙是一个地名。

“乌蒙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山名,可以解释为乌蒙大地上的一个山脉。

乌蒙山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统称,并不是特指任何一个山脉或山峰。

地图上的乌蒙山现在从东北到西南位于云南省威信县、昭阳区、会泽县、宣威市和贵州省盘县特区、六盘水市、毕节市之间。

这一带正好是乌蛮聚落的核心,是明代夷土司祖先的发祥地,如乌蒙、乌沙、芒布、东川、永宁、水西、普安、普定、普里等。

吴光范《云南地名源流》说:“云南不止有一座山叫乌蒙。

就山脉而言,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有乌蒙山,北起镇雄、宜良,贯穿贵州威宁,南至宣威,即《辞海》中提到的‘乌蒙山’,位于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

东北-西南走向。

大约海拔2300米。

寻甸县北界金沙江处还有乌蒙山,又名雪山,即‘它在武定府禄劝府东北280里,与四川省东川府相连,又名乌蒙山,又名云龙山,又名绛云山,又名雪山,北临金沙江。上面有十二座山峰,非常陡峭,盘旋70多英里。

中央红军和第二、第六军团于1935年4月下旬、1936年4月上旬访问寻甸。毛主席诗词中所指的乌蒙山,大概就是寻甸、禄劝以北的乌蒙山。

此外,《云南词典》解释:“乌蒙山,云南东北部,穿越云贵两省边缘,向东北-西南走向,是金沙江与南北盘江的分水岭。

由三座山组成:西丽山海拔2100米以上,主峰牯牛寨海拔4016米;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东烈山不到2000米。

山区由古生代灰岩组成,岩溶地貌发育。

富含矿物质和动植物。

相比之下,《云南词典》最为详尽。

山名“乌蒙”让“乌蒙”得到了永恒的支持。

此后,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魏然始终屹立于天地之间,经历了无尽的春夏秋冬,始终不改其雄伟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