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手稿》不能在日本展出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看看《祭侄文稿》背后的这段英雄历史,就能知道这件国宝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第一,坚守孤城
《祭侄文稿》的故事要从唐朝的一场浩劫说起: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受其鼓舞,天下大乱,九州满目疮痍。叛军一路横扫而下,先取洛阳,后逼长安,气势惊人。
唐朝皇帝李隆基在西蜀怕祸,唐军中的将领大多没有战斗力,也不会有斗志。眼看这么繁荣的唐朝就要被叛军给灭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对父子正在守护着一个小镇。虽然他们的粮草有限,兵力远不如叛军,但他们团结一致,与敌人作战,击退了叛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这对父子是颜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侄子闫吉明。
颜父子虽拼死一战,但寡不敌众。公元756年,史思明起义军围攻常山,常山县告急。
叛军劝颜杲卿投降。颜杲卿不仅不为所动,还义正言辞地怒斥敌人。于是叛军抓住了他的儿子闫吉明,并告诉颜杲卿,如果他不投降就杀死他的儿子。
颜杲卿慈爱的看了儿子一眼,然后怒视着叛军,一言不发。残忍的反叛者杀死了闫吉明。可怜的闫吉明有着美好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但他悲惨地死在叛军的剑下,死后没有留下完整的身体。
之后,叛军开始疯狂攻城。颜杲卿尽全力保护城市,并派出一个部向附近的驻军指挥官王请求帮助。
部将拼死杀出重围,血战来到王面前,请求王救援常山。我不知道王怕死,不肯出兵救他。
颜杲卿在常山待了六天六夜。城里的粮食都吃光了,井水都喝完了,能用来对敌的工具都用光了,连石头都砸了,他却等不到援军。最终常山城破,颜杲卿兵败被俘。
第二,我宁死不屈
颜杲卿被送到安禄山那里,安禄山劝他投降,不然就杀了他。
生死之际,颜杲卿肃然起敬,指着安禄山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唐朝的臣子,我们永远忠贞不渝。你不过是个牧羊人的奴才,蒙福了还敢造反。”
安禄山恼羞成怒,下令将颜杲卿分尸,然后一块一块把他的肉割下来煮汤。颜杲卿面无惧色,始终痛斥敌人。安禄山更加气愤。他下令把颜杲卿的舌头拔掉,冷笑道:“看你怎么骂人!”
最终,颜杲卿在一片模糊的骂声中死去,这一天是国殇日。因为颜杲卿怒斥强敌,为人正直,又是常山知府,所以留下了“常山舌”的美名。
颜杲卿死后,颜氏家族三十余人全部被叛军所杀,可谓忠心耿耿。
三、血泪铸就文字
公元758年,唐军收复失地,颜真卿来到常山县。他派了无数人,发誓即使把河北翻个底朝天,也要找到表哥一家的遗骸。
遗憾的是,多年后,遗体早已散落各处。颜真卿奋力搜寻,最终只找到了他侄子闫吉明的头骨。
面对至亲的遗体,颜真卿感到莫名的悲痛。他摊开一大张纸,泼墨,为死去的侄儿写了一篇祭文,这是祭奠侄儿的文稿。
当他开始写《魏元年》时,颜真卿忍住了悲痛。当他写下“祠堂是胡琏,朝廷是蓝玉”时,颜真卿回忆起侄子童年的聪明可爱,悲痛难抑。当我写下“贼臣不可救,孤城被围,父困子亡,巢满卵”的时候,我满心哀痛,字体早已面目全非,夹杂着一代名家书法家的血泪,充满了刻骨的愤怒和深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