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的历史和意义

第一代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名为“井桥”,为木桥。由“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桥梁建筑公司)出资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贩子)建成,其中包括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任伟、霍梅。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为活动甲板,船经过时应吊起。

第二代桥

因为毗邻外滩公园,当年英国人管它叫“花园桥”,桥头还刻了一座青铜纪念碑(1949后青铜纪念碑被毁),老百姓则管它叫“外渡口桥”。从此,这里过桥不收费。威尔斯桥被工业部拆除了。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后来几十年,人们口误,念成“外白渡桥”,于是有了约定俗成。后来历史走到今天,“寓意”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光绪年间,木桥几经修缮,已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工业部决定改建一座新桥。编制时有钢桥和木桥两种设计图纸和预算方案,供工业部参考。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设计要求能承受一级城市桥梁通常能承受的荷载。其中独木桥使用年限20年,造价83000两,按造价的4%每年维修费用3320两。钢桥使用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每年维护费按成本0.35%计700两。工信部工程师、测量员Charles Main认为,虽然钢桥初期投资大,但外白渡桥位置重要,日交通量大,还需要铺设复线有轨电车轨道,所以建设钢桥可以获得长期收益。同时,英国商业电车公司表示愿意捐赠3500英镑作为钢桥的重建费用。通过对比建造中的钢桥和木桥的不同成本以及按照6%的复利计算50年后得到的钱,工业部选择了钢桥,并为新桥的设计和建造打了广告。在17招标中,Howarth Erskine Ltd以17000的价格中标,钢部件由英国达灵顿的克利夫兰桥梁建设公司制造,威斯敏斯特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信部在英国监督加工制造。

光绪三十二年,第一桩打下,次年完成。桥梁上部结构为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木桩基础,混凝土空心薄板墩。两孔跨度组合为52.12米,梁底标高为5.75米,桥面铺设有轨电车轨道。这是第三代外白渡桥。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投入使用,比法国埃菲尔铁塔晚十一年。桥宽60英尺(包括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是当时技术最新的钢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就和科技的发展,18世纪在英国兴起了铁架桥,19世纪在美国兴起了钢架桥。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桥。它是当时上海租界工部修建的。所有钢材均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全桥的设计和结构。当时类似的钢结构桥梁,除了上海以外,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现解放桥),建于1902,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早了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修建,所以也被称为“法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