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2的历史,为什么没听说过这个游戏?希望资深仙剑玩家可以进入。
1999《仙剑95版》攻略发布,姚壮宪向玩家承诺,李逍遥的故事在《仙剑I》的结尾已经结束,如果有仙剑的其他后续版本,要演绎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当时姚壮宪和谢已经分道扬镳,谢坚持仙剑二代要继承一代人物和剧情。于是两人各自带了一群男人,分别构思《仙剑二》。虽然有很多提议,但没有一个是结论性的,也没有真正的项目。《狂人传奇》写道:“好色之徒姚壮宪,不断改剧本。为了完善自己的信念,他也曾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美术设定,但始终没有定型。之后‘狂热创作组’进行了一些人事变动,姚壮宪期望达到《铁拳3》质量和《最终幻想七》水平的《仙剑二》项目无疾而终。”
2000年,姚壮宪离开台湾省,在北京成立软星。北软的第一个项目《仙剑客栈》是为《仙剑二》未来开发做的培训工作,GameBox引擎的开发也是为《仙剑二》系列的3D开发做准备。2001 3月13日,仙剑二第一次项目会议在北京软星会议室举行。参加人员有姚壮贤、、张若昀、黄、王世英,题目是“仙剑二整体表演的初步架构”。这次见面会确定了《仙剑二》的几个关键点,比如演绎一个全新的剧情,采用两男三女的结构,用3D技术制作,不走纯粹的悲剧路线,为玩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会上,姚壮宪拿出了自己多年来关于《仙剑二》的全部想法,提出了从五灵到六界,从地域到进化的完整世界观。
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Norsoft的“仙剑ⅱ”项目启动后不久,谢的三项研发提案“仙剑ⅱ”获得了台北总部的批准,正式立项。得知这个消息后,姚壮宪大为不满。“台北这个项目,软星的意义还不到一半。站在我的立场,当然要表示反对。而且当时《莱坊传奇》计划开发成系列,结果并不顺利。公司放弃了,他(编者注:指谢)回《仙剑二》了。”于是他给总部所有的导演发了一封邮件,声明谢已经拍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仙剑奇侠传》,没必要再对《仙剑奇侠传》如此执着。
当时,姚壮宪还对台北R&D人员把握“仙剑”方向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谢版》和《仙剑二》的剧情紧紧承袭前代,围绕着老乡、和的女儿展开,但姚壮宪始终不认同这个方案。他曾经认为,如果第二代以王小虎和易如为主角展开故事,那就注定要模仿第一代的一个少年,带着一个贫穷而神秘的女孩,千里迢迢到景区找妈妈。这瓶新的老酒并不理想。其实在2001发售的《仙剑奇侠传》结尾,谢就已经向玩家透露了将出演仙剑二的主角,同时点明了“狐母复仇”的故事线。
“我一个人没法专心看《仙剑二》。当然,我想找一个我认为合适的人来做,所以我不想毁了它。如果当时把台北交给或者郭,也许我早就服气了,耐心等他们干完再干三代。”郭是DOMO团队的负责人,而是《轩辕剑:天迹》三部传记的首席编剧。姚壮宪一直认为,吴欣睿的编剧风格更接近《仙剑》系列。
但总部对软星的制作能力也有很深的疑虑,《仙剑二》最终由谢制作,于是出现了两岸同时开发两部《仙剑二》的怪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情况总是不明朗,甚至是谁先研发出来就是“仙剑二”的趋势,姚壮宪也曾把“仙剑二”称为仙剑的传说。
2001年8月,上海软星成立不久,在王诗颖和张怡筠的配合下,《大陆版》《仙剑二》的剧情大纲已经敲定,很快策划大纲完成,美术和程序也已到位开始工作。20012年9月1日,《仙剑》续作正式提交大宇株式会社备案,提案中游戏名称改为《仙剑奇侠传3》。此时台北《仙剑二》剧情完成度不高,下半年大修。反而是《仙剑三》排在了《仙剑二》之前。
2002年2月,谢等六名“狂热创作小组”成员集体离职。《仙剑二》在台北的研发陷入僵局,留下了支离破碎的剧情,大量工作不得不从零开始,严重影响了进度。大宇紧急派遣DOMO团队的开发人员前往支援,远在大陆的姚壮贤也接手了一些后续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回台湾省看剧本、测试程序,对游戏的关键情节,尤其是一些情感表达的细节进行了改动。
2003年春,仙剑I出版8年后,仙剑II终于正式发售,但反响并不理想。玩家普遍认为这部作品“虎头蛇尾”,“故事结构混乱,人物单薄,完成度极低。”有意思的是,虽然软星这边只有姚壮贤一个人去“灭火”,但大陆发行的仙剑二简化版中标注的制作公司是软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而不是游戏繁体版中标注的大宇信息。在最终的制作人名单中,游戏的制作人为姚壮贤、蔡明宏、郭,制作人为贾卓伦。无论是原故事还是游戏剧本,谢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仙剑二》台北上映半年后,软装《仙剑三》正式上市。两部正统续作的上映时间如此接近,这在任何一个系列中都是不可思议的。王世英回忆道:“当时对仙剑控制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如果仙剑三不成功,很可能就被拿走了。”好在仙剑三和仙剑二的销量虽然差不多,但前者在口碑上远比后者成功。《仙剑》系列自此落户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