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博物馆中国法律故事馆:玉玺权杖,刀剑由上级砍。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请石墨阳老师雅正——蒋银龙”。看着蒋银龙先生的手书,感慨万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姜银龙先生曾经是一名基层法官,业余写作一直坚持。他是《法制日报》、《法制周末》和《文慧日报》法律专栏的特约撰稿人,也是《私人历史》的专栏作家。

《法律博物馆文物中的法律故事中国馆》一书,是蒋银龙先生精心收集了丹书铁卷、祭钹、铜钹、鼓等20余件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文物,用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建成的法律博物馆,让读者通过阅读认识法律之美。

01玉玺权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如马腾、刘表、公孙瓒、袁绍、曹操。这些诸侯全副武装,有的还是皇亲国戚,但只有一个人敢第一个称帝,那个人就是袁术。为什么他有自信称帝?《三国演义》里说袁术有玉玺。自秦汉以来,玉玺似乎就是一种“天命和权力的凭证”,得玉玺者得天下,没玉玺者也是“白板皇帝”。

玉玺的价值随着朝代的更替逐渐失去了其权杖的光环。明朝礼部尚书傅翰说:“命我用德而不用印”,程绍有“至尊宝在德而不在印”。可见,在明朝官员眼中,印章已经不再是法律权力的凭证。

尤其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眼里,玉玺成了普通的“玩物丧志”。在《国之宝》中,“完美老人”以“君在德而不在宝”八个大字为玉玺做了最后的定论,玉玺的政权史就此终结。

02建

在历史小说、戏曲、影视作品中,有一个“斩昏君,斩臣子”的法宝,就是方上之剑。在经典喜剧电影《九品芝麻官白脸包青天》中,周星驰饰演的包青天在看到嫌犯被有权有势的人扶着献上方上宝剑时,真的是惊呆了。

转念一想,方上之剑之所以被人们所敬畏,是因为它是皇帝赐予的,但哪个皇帝会把斩杀自己的权力交给别人呢?如果“斩昏君斩朝臣”只是文学夸张,那么方上剑还存在吗?书中,姜银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文物的故事。

03从鼓上可以听到抱怨

在中国古代的诉讼中,很多人会想到“击鼓鸣不平”。对的人被冤枉了。只要他们在衙门前敲锣打鼓,就会有“天老爷”来主持正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古代衙门前确实有鼓。人家遇到紧急情况,就敲锣打鼓,县令和法院都要收下。然而,这只是紧急情况下的特殊程序。更多时候,鼓是“打”官方“下班钟”的工具。但“击鼓鸣不平”确实存在,在很多朝代都是正式的法律制度,只不过这个鼓设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区,鸣不平的对象是皇帝而不是一般的父母。

愿生愿死。

令状是中国法律领域最基本的文书类型之一,如起诉书、上诉书和自诉书。在通俗文化中,也有几种以“形式”为名的“文件”,即军令、军阀、生死。

《三国演义》中,关羽立下军令状,最后却没有被质问。《水浒传》里,林冲初上梁山,被要求接受军阀,虽然最后没有被接受;生死往往出现在较量中,最后很少有人用生命去战斗...

“香”这个充满气息的寺庙名字在历史上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法馆》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无论是严肃的法律,冰冷的判决,还是悠久的法律历史,似乎都缺少一种人间烟火的氛围。好在几千年的积淀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合法文物。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法律的刚性和尊严,也能体会到法律的温度和博爱。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蒋银龙先生的头条《切割地球》点击量6543.8+亿,最高单篇问答点击量近6543.8+00万,100多篇“6543.8+00万”的文章和问答被评为“年度文化数”,入选“千万元计划”、“青云计划”。“法律万能”的创造者。

我们从这本《法律博物馆文物法律故事中国馆》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法律文化知识,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很多饭后谈资。是不是很奇妙?

杨沫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给你一个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