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的学科发展

财务管理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作坊和作坊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下,财务活动相对简单,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合二为一。工业革命后,尤其是19年底信托出现后,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复杂起来。制定投资计划,筹集经营资金,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分配利润,构成了企业管理中一项独立的职能:筹集、使用和分配资金。单独履行这一职能的工作就是财务管理。早期的财务管理侧重于筹资。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西方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只重视资金筹集管理的严重缺陷,在财务管理中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日常监督和控制,财务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二战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逐渐转向事前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与上述发展过程相适应,财务管理也经历了以资金筹集、财务监督和全面财务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苏联学者β π季亚(1902 ~ 1971)倡导。主要论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财政的职能扩大了,包括生产领域形成的收入和积累的分配关系,以及国有生产部门和部分合作集体农场生产部门新创造价值的初次分配关系。这样,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的财务活动就作为苏联国家财政的基础,纳入苏联国家财政体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财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这种观点认为,客观存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发生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并间接表现出这一过程的货币关系的总和,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政。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包括工业、建筑、农业、交通和邮电、物资和技术供应、采购、商业、住宅公用事业和道路事业。财务管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作用有:①用货币资源保证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周转;②货币收入和积累的分配;(3)监督企业和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源形成、分配和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述观点传入中国。在一些财经院校中,已经逐步开设了以苏联教材为基础的“国民经济部门金融学”课程。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教授财务的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务”课程改为“企业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有两个变化:①理论上确立了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关系;②在实践中,建立了包括计划、日常控制与管理、事后考核与评价在内的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和全面财务管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有:①企业固定资金管理;(2)企业流动性管理;③成本管理;④销售收入和企业净收入管理;⑤专项资金管理;⑥财务收支综合管理,即包括资金筹集、收入、消费、回收、分配在内的广义财务管理。社会主义财务管理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运动理论为基础,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不断改善生产关系的管理实践,研究和掌握资金运动规律,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财务管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非营利性组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在我国,财务管理是一门历史较短的年轻学科,其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研究对象和讨论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它与会计在理论、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重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