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敏的个人故事

1961年前的王启敏,中国人雄心勃勃,敢于走在世界其他人的前面。王启敏带着对祖国石油工业的一腔热血,来到篝火染红荒原的大庆油田战斗现场,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苦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其困难的启动期。一些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像大庆这样含蜡量如此高的油田。刚刚被分配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敏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受铁王曼金喜“宁活二十年不赢大油田”的钢铁誓言启发,他和研究所几个同学写了一副英雄对联:“别看小伙子年轻,敢笑世界一流”,被批评为“勇者在此”。他们还特意把“奔”字里的“马”字写得很大,突破了门框。王启敏说:“我们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油田发展道路就行了!”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问题,王启敏决心在实践中找到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和现场工人一起劳动。技术人员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并进行实验。由于环境恶劣,他患上了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走路都疼得站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顾战友们的劝阻,只是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寸步不离井场,以严格细致的态度拿走每一份资料和数据。并认真进行室内实验和系统分析。通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他信心满满地说:“这里每口井都有几十个油层,每个油层的厚度差异很大,每层的吸水量也不一样,是典型的非均质性。人为实现注入水的均衡推进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他还形象地说,原油层就像一个大运动员,体力好,跑得快;油层薄,油层差,就像小运动员,体力差,跑得慢。想让他们齐头并进,事半功倍。应该快,但应该慢。这就是“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替代”的注采方式。他的科学分析受到油田领导的称赞,并被要求带一个团队进行大胆的实验。

由王启敏领导的测试小组选择了一口含水率为60%的油井进行测试。奇迹出现了:井的日产量从30多吨飙升到60多吨,而含水率却下降了。油田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培育了300多口高产井,日产100多吨。从而打破了国外“适度注水,均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期保持稳产的路子,大大增加了国人的志气。为了打开地下之门,不顾个人安危,王启敏认为必须保证一套油田开发方法和配套技术,以保证油田的持续稳定生产。

于是,他从1970开始,带队到中部西部地区进行了10年的接续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工人们一起,一口井一口井地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做就是一关。夏天的夜晚,蚊子蜂拥而至,拍打着他们的身体,满身都是血点。冬天,帐篷里结满了冰,冻得人瑟瑟发抖...10年前倒在地里的王启敏风湿病越来越严重,发作时疼得额头冒汗。虽然整天“扭扭捏捏”,但他连鞋带都不会系。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了眼睛,引起了虹膜炎,两只眼睛都红了。大家都劝他回去养病,他却说:“我是组长,最了解试验计划和进度。我怎么去?”他的妻子陈宝莲非常担心他的健康,悄悄商量把他调到北京,但他在工作调动信上写了“我不同意”。他老婆气得想跟他离婚,他却说:“那里有大油田吗?你要走,你走,我不走。”

1985年,大庆油田实现了10年第一个稳产目标,随后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将稳产10年,向世界油田开发高水平迈进。按照一般规律,每个油田勘探开发都有增产、稳产、减产三个阶段。就世界上同类油田而言,最长的稳产期为12年,最短的也只有3到5年。可以说,让大庆再稳定10年是一个奇迹。难度不言而喻。团结协作,淡泊名利1997 65438+10月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王启敏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质奖章,奖励其多年来在大庆油田开发中的突出贡献。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敏说:“我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包含着油田许多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只是他们的代表,代表他们领奖。”对于总公司发给他的654.38+万元奖金,他一分钱也没要,而是作为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王启敏主持的研究和试验项目,大多是与油田开发有关的重大科研课题。参与者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从技术专家到钻井工人。每次进行野外实验,承担科研项目,他都是博采众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自1985以来,大庆油田三个区连续两年出现大规模油井套管损坏,其中南坝区最严重的油井为147,损坏率高达95.9%。套管损坏导致部分区块关井,严重威胁整个油田的正常生产。王启敏急中生智,带领几名技术骨干深入现场调研和技术攻关。套管损坏涉及地质、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为了彻底查明套管损坏的原因,王启敏打破学科界限,虚心向各方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师傅请教。他们白天去地质队找资料,晚上再去借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王启敏邀请了现场的老工人,一个个征求意见,和* * *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终于找出了套管损坏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补救措施,使被称为“井灾”的套管损坏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参加奥运会

2008年7月12日上午,在大庆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同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数万名观众热切期待着“祥云”火炬的出现,歌声、口号、欢呼声不断。8时26分,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新时代铁人”王启敏双手紧握奥运火炬,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前的3号传递点与第二棒火炬手对接,点火击掌,大踏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