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言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深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目标是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义传统,似乎要颠覆形而上学的信仰体系。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反思、质疑和批判。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尤其是启蒙思想,被视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出现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中。启蒙运动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革命生机勃勃,资本主义迅速扩张,历史进步的步伐骤然加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历史进步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20世纪,为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构成了20世纪的黑暗画面。这幅画面足以让人对历史进步的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以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乌托邦,以反希望的形式构想希望,以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伦理,以反上帝的形式构想天堂。”

从词源上说,“后现代”就是“现代”之后的意思。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现代主义的重生,而且这种重生是持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最吵的地方不是在哲学领域,而是把它的基本思想和特征概括为一些哲学口号或命题,如反在场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心的浮士德传统等等。它反对把科学的认知方式作为哲学思维的模式,把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原为矩阵,用僵化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预设宇宙和人类中的一个中心,这些都与哲学的使命和本质是一致的,因为哲学思维的前提是反思和批判,它不承认祖先的所有意见。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多维视角和方法,肯定事物的常态和寓言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和多样性密切相关。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诋毁熟悉的,模糊清晰的,复杂简单的。另外,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人困惑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思潮。任何对后现代主义的简单理解,任何试图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简单定义的尝试,都是与后现代主义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不现实的。后现代思维批判把事物简单化的做法,当然也反对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简单化。

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在于,它不满足于稳定陈述的基础,而是努力寻求人类理解的解释基础[3]。这样,现代主义充分关注事物的表层,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破坏事物表层的稳定性,以求更充分地暗示各种可能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致力于意义的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它盲目地沉浸在相对主义或简单的多元论中,认为一件事从来不比另一件事更重要。相反,它倾向于事物之间的深层关联,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都不能从事物本身来理解,而只能从它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关系主义来理解。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式,或者说在目前,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激进的或消极的后现代主义;第二,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第三种是简单化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呢?我想用几个词来形容——我只能形容:反抗,颠覆传统,怀疑,批判否定。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1.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于1980年在法兰克福接受阿多诺奖时发表了题为《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计划》的演讲,批判了利奥塔的反现代性倾向,认为从启蒙运动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开放的宏大工程,并没有结束。康德对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区分为现代精神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他也认为现代主义对科学霸权的批判有其合理性,科学的充分发展导致了这三个价值领域的失衡,而牺牲了道德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理性根据,在各自领域都有正当性。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在某些领域泛化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感到压抑。现在的任务是回到日常生活的世界,找到日常生活的理性基础。这是他的“交往理性”观,希望复兴现代性。哈贝马斯维护现代性,但不能说他与后现代主义无关。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主体与上身的关系,表明他是一个维护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因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主体间的关系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区别的重要标志。

2。美国人j·F·利奥塔是《后现代情境》的作者。在《后现代情境》中,利奥塔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工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是权利的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变成了人与人的矛盾。此时,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随着文化向商品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消费文化应运而生。这样,精神产品就从贵族的地位降到了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变成了商品生产。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必须不断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无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无平面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主张。

3。福柯,德里达,伽达默尔,詹姆逊,丹尼尔·贝尔,罗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