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项斯湖的人文历史
大多数去过相思湖镇的人都有一个感觉,这个叫镇的地方在西乡塘有点突兀,不清楚它想干什么,所以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商业和经营状态。全镇占地185亩,由56栋侗族风情建筑组成。我实地看过了,硬件不是问题。但是规模确实比较小,这也是硬伤之一。规模小,可玩的项目自然少,只能定位为商业街。但为什么人们要千里迢迢去西乡塘逛一条商业街呢?中山路步行街和农院路不是更接地气更香更方便吗?所以小镇的运营方一开始就把网络名人定位为打卡地。不过经过一番折腾,似乎打卡的地方不多了。有没有侗族风情和特色的建筑?似乎网络名人的胃口都提不起来,小镇就这样慢慢的,静静的。直到今年五一,它似乎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
总结一下,有几个重伤。一、先有鸡先有蛋之争。现场物业管理一塌糊涂,基本属于放任自流,没有物业管理的痕迹。这就是质量第一,流量第一,还是流量第一的争论。运营商没有资金投入,或者认为这一块不重要。等流量来了,再做现场质量。但是,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前期多花点钱,把环境、服务、现场质量做好,总比等着让人失去耐心好。第二,生不如死。小镇开业之前相应的招商引资效果,就很明显了,鸡肋一目了然。既然要建打卡场所或者文化旅游目的地,就要做好长远规划,尤其是招商引资。如果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商家素质一般且同质,招商率很低,那么就要考虑延迟对外开放,找出原因,尽力招商。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压力和一些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局面:商家数量少且同质——消费者不感冒——人流量小——商家不赚钱——商家退出——知名度降低。第三,定位问题,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效果的小镇。去过西江千户苗寨或肇兴侗寨的人,第一印象都是烟火和民族文化的魅力。相思湖小镇既然定位为民族商业街,那就要培育和创造出民族的、接地气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文化。人们能看到和听到什么?侗族的舞蹈、民间技艺和表演;什么能让人们参与进来?节日活动或民族工艺体验会带来长桌宴会。我觉得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关于民族的东西很多。五一期间的汉服活动是引流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非本土文化,可以融合,但主体应该是民族文化,尤其是结合建筑风格。
综上,相思湖镇解决现状的思路在哪里?
首先是现场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和招商引资。
引入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改变现状并不难。
招商引资的前提是找准定位。只有目标一致,商家看到希望,才会积极参与。重点是要把相思湖镇重新整理成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觉得可以做成一个呈现民俗文化活动的舞台。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民族生活和习俗,如舞台表演、歌舞、戏曲、技艺等。根据节气和节日,如2月2日、3月3日、5月5日和6月6日等。,每个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都不一样,让人们以现场呈现的形式亲身体验民族。光有文化习俗活动是不够的,要增加民族手工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场所。同时也要拿出一条街,模仿农院路,免费为小企业家摆摊、引流。
其次,经营策略的调整。
目前投资率不高,产生的租金应该不多。不如放水养鱼,以最有利的方式招商引资,摒弃短期利益。着力优化商户,打造文化民俗产品组合,主动服务商户推广。毕竟商圈一旦形成,后续的现金流是非常客观的。这样运营商就要承担前期高昂的运营成本,做好3-5年的盈利规划,把握好节奏。
最后,政府应该对此类场所给予一些帮助,包括但不限于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并采取长期发展的方式,为市民的文化和消费创造一个新的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