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文化乐毅基地与石国桥

莒国古城位于今天莒县县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莒国的首都面积将近100平方英里,是现在程菊的六倍多。《水经注》曰:“其城三重,尽人皆知其全,惟南有一门,城内十二里,郭周四十里。”在程菊东南约3英里处有一堆小山般的巨石,被称为“乐毅基地”。公元前284年,燕昭王采纳了乐毅的建议,集结了楚、韩、赵、魏、燕的力量。以为大将军,攻打齐国,攻占了70多座城市。齐国首都临淄也沦陷了,只有居安和即墨没有被攻破。当时,祁萱国王独自在居安避难。乐毅率领一支军队包围了莒城,并在城东南用巨石筑起一个高台,以观察城内的情况。战争后来在莒、即墨一带逆转,战争的硝烟很快散去,但“乐毅基地”却留了下来,默默注视着千年古城墙。就像后世的诗里写的:“古城东望芳草,却未被长河所限。”负郭谦成了屏障,封印在千里之外。夏明园树惊火,风寒浪忆鼓。往事已醒芭蕉鹿梦,空场飘零。“程菊的外墙和次城墙建于周至汉代。今天,程菊的城墙在元代被还原,在明代用砖建造,所以有“三镇”的说法。“石国桥”最初位于护城河上。那是一座五孔石桥,长6米,宽3米。它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在桥的西边有两座古代纪念碑。卧碑立于唐代,碑身是明代遗物。在两碑稍偏南处,还有一块石碑,正面用隶书写着“过石桥”二字,是清康熙年间(1662)韩洪度所立。石碑上的铭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朱梨树的人在莒国做官。他忠于君主,爱国,睿智,有远见,但君主宫傲却昏迷不醒。后来,宫傲确信这个国家被毁了。李叔叔听说后,想回去为国捐躯。朋友劝道:“你为什么要为他去死?"黎叔说:"我今天要为国捐躯,以此来警告那些不知良臣、类似的君主,使他们不要重蹈覆辙。」李淑一回到居安,站在五孔桥上,见城垛依旧,物是人非,吕燕满目疮痍,满目凄凉,忍不住大哭,便跳桥下投水自尽。后人称赞李殊品德高尚,于是称赞他为“国士”,为他立碑立志,并将他殉难的五孔桥改名为“国士桥”清初,大诗人王渔洋心情即时,为叔侄朱立树落泪。他写了一首古诗,说:“石国桥边有水,千年不穷。如果你听说了朱丽叔叔的事,你会被报告给朱宫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