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浑子作品《屠呦呦对疟原虫做了什么》

“二夫子”,北方方言,与“二流子”同义。

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名为《我爱我家》的情景喜剧风靡全国。有一集,葛优扮演了一个傻逼的角色,一个内地小镇的小伙子坐在电视机前,笑个不停。

二十年后,爱看《我爱我家》的小镇少年们,一步步完成了求学、就业、结婚等人生大事。

在上海这座魔都之外,享受生活,小城年轻人血管里躁动的基因蠢蠢欲动,正在寻找出口。

在小城长大的年轻人,给自己取名“二浑子”,做了一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叫“浑子悦”。

2015下半年,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井喷之际,“浑子月”迅速成长,粉丝一举冲到60万。

《魂子月》的作品是主题漫画。与朱德庸多年前的漫画不同,《魂子月》不谈感情,不分裂感情,每集都是“硬知识”。

《昏子月》最近广为流传的作品是《屠呦呦对疟原虫做了什么》。记者转发这篇作品后不久,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被它刷屏了,转发文章的朋友涉及各行各业,很多都是医生或者有生物背景的人。

奇怪的是,有很多平时与科学无关的读者,也热情地转发了这篇文章。

一位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如果你做一个视频,孩子们可以看。”

类似于这部作品,《昏子月》的内容要么涉及历史,要么涉及时事新闻解读,可以简单概括为那些“学渣”不愿意看到的话题。

但被二混子改造成漫画后,硬知识软化了很多,加上他的插科打诨,硬知识不再丑陋,甚至成了千古咸宜。

原来是业余时间创作的二婚子,现在已经辞掉工作,加入创业大军,组建自己的团队全职经营“婚子悦”。

在一个充满“不爱学习”氛围的时代,传播硬知识的“混话”获得了风险投资人的青睐。

没有门,没有馅饼,漫画书大小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七天,二浑子就把作品放在了自己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浑子岳”上,几天内累计阅读量近80万,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这还不是微信官方账号“浑子月”最好的一个,但最厉害的是“天天喊反法西斯,你知道什么是法西斯吗?”》,在天安门阅兵的第二天出版,阅读95万,这仅仅是7天的统计。

《魂子月》的另一部名著是《一口气读完日本历史》。很多人在订阅《昏子月》之前就看过这篇文章。

二混子的漫画没有流派,甚至不知道叫什么流派,但一时间吸引了不少粉丝。

读者对二混子漫画的第一印象一般是好玩的,插科打诨自嘲的风格正好符合现在年轻人的阅读兴趣。

但二混子说,他的作品并不搞笑,也不吸引人,里面是“干货”。

如果你没见过二混子本人,你一定认为盯着微信后台数据的人脸上会有狡黠的笑容。

可惜的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作品中的自画像所描述的黑腹人有一定的差距。

真人,80后,出身普通家庭。他是高考大省江西省一个小镇的重点中学的非尖子生。他在一所工科大学学习机械设计,研究生学习工业设计。

如果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二混就活在工科男的正常轨迹里——做一份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在大公司里当个螺丝钉。

其实在辞职之前,二混子的生活已经基本走上了这样的轨道。

坐在记者面前,两个懒虫整洁有礼,保留了大公司员工的礼貌态度。他们一点也不像他漫画里的自画像——一张凹下去的脸和一张噘嘴,一脸不满和* * *丝表情。

今年上半年,二混子正式从跨国汽车公司辞职。5438+00年6月,他租了自己的办公室,雇了几个员工,开始经营“混子月”。风险投资人已经和二混子谈好了。新经济和互联网给了二婚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硬知识是刚需。

二浑子曾多次向记者强调,虽然大部分粉丝订阅《浑子月》是因为觉得漫画搞笑,但他的漫画不是为了搞笑,而是为了传播硬知识。

“硬知识是刚需”,这句话他至少说了三遍。

二混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这些知识或常识,但传统的学习方法令人望而却步。

《浑子月》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历史题材,一类是汽车知识,剩下的和写屠呦呦一样都和新闻事件有关。

其中历史题材数量最多,东周有四篇,楚汉之争和汉代也有数篇组成。

二混子希望历史知识以后能形成系列,喜欢知识经过系统梳理后的条理感。

除了朝代,还有关于孔子和屈原的内容。对于这两个历史人物,二混选择了中学历史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内容,比如孔子在周游世界成为圣人之前做了什么。

二浑子说,他漫画的内容来自正规出版的书籍,都是主流的学术观点。“三观皆正”,之前大家都没注意到。

世界史包括民族史和宗教史。

有佛教信众在后台留言说,他的师父看了《混子月》关于佛教的漫画后,把漫画推荐给了其他信众。

在二混子眼里,他不学历史,“只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