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山历史
在南天山,有一个弯曲的峡谷,地势险恶,其中包括“一人守之,万人不能逼之”的地形。这里曾经是中国军事核工业的摇篮,中国西部最大的原子铀矿如今到处荒凉。它就是阿拉沟阿拉沟,位于乌鲁木齐南天山。这是一个弯曲的山沟,地形险恶,最窄的地方只能通过汽车,与“一人守卫,万人不能强迫它”的地形。阿拉沟是古丝绸之路的“天山路”,石头烽火台(古烽火台)矗立在阿拉沟口。阿拉沟也被称为“四季沟”,因为从阿拉沟口到奎贤大板,你可以一路欣赏春夏秋冬的美景。5223厂附近的阿拉沟“军民桥”,曾是中国军事核工业的摇篮,军事基地,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原子铀矿(后被埋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拉贡发挥了特殊的地缘优势,肩负着国防工业的神圣使命,为新疆“三线工程”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最终因历史和自然环境原因而衰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新疆处于危险的边境战区,与前苏联的边境线漫长,需要建立军工厂生产武器弹药,而这些军工厂需要建在隐蔽的山林里。中苏“宝岛”战争使两国关系紧张。中央军委“69 11”会议决定在吉林、甘肃、新疆建设三套九座反坦克武器工厂。为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新疆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和新疆军区在军委军事建设中遵循“依山就势,分散躲入洞穴”的选址方针,时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的刘发秀带领五机部基建局、五院和新疆国防工业办公室的负责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天山腹地考察选址。阿拉古建有69式40毫米火箭炮、弹药、引信配套军工厂。从鱼儿沟口的烽火台往西依次是东风厂(生产82迫击炮弹引信)、胜利9924厂(生产82迫击炮弹)、霍星52179厂(生产40门反坦克火箭弹)、辽源5223厂(生产40门反坦克火箭弹)。阿拉沟的石烽火台(这座石烽火台在阿拉沟口屹立了1300多年)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全力支持,各种生产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往新疆阿拉沟。专门成立了军区独立汽车营,负责原材料和生活物资装备的运输。内地一些老牌军工企业也派出自己的精兵强将支援新疆阿拉沟。来自全国各大军事院校的学员被评为“五好士兵”,当地精挑细选的技术人员满怀热情地奔赴边疆阿拉沟。因此,群山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从此,沉默的阿拉古开始沸腾了。当时辽源厂的工人辛辛苦苦十几年生产火箭筒,流血流汗。阿拉沟现代化工厂初具规模,产品从试制到批量生产,质量、规模、品种不断提高。以前是露天电影院。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设施也逐渐完善。各种企业的会所、写字楼、医院、商店、学校、电视台、灯光球场、露天电影院相继建成。以前荒山野谷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居民虽然住在深山里,但也能知道国内外的大事。南疆铁路经过阿拉沟,交通便利,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铁道兵第五师医院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军工企业最辉煌的时期,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涉重洋,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产值、利税逐年增长。尤其是* * *,企业充分发挥军工优势,积极发展民品。多项产品填补新疆空白,为新疆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南疆铁路从阿拉沟跨过高峰的时候,阿拉沟有几十家军工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铁路部门,人口七八万。当时驻扎在阿拉沟的士兵与医院留守人员合影。和平时期衰落也是无奈之举,没必要造那么多枪支弹药。阿拉沟的军工厂由军品生产转为民用生产,但企业位于深沟里,工业原料被拉到山里。加工后产品成本过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导致企业亏损严重。1996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不期而至,几乎将建了几十年的厂区夷为平地。2001年一场罕见的洪水淹没了阿拉沟河,冲毁了沿悬崖修建的省道301。原本通往和静县乌拉什站、连接伊犁和南疆的国道216、218被迫中断,没有重建的迹象,企业振兴的希望彻底幻灭。于是,他们作出了“搬出沟里,摆脱困境,另起炉灶,谋求发展”的决定,为阿拉沟数万军工上演了“胜利溃败”的英雄之举。当年救治伤病员的武铁师医院废弃的房子,最后的结果是,历时三年,耗资两亿,在山东泰安办起了燎原星火厂(两厂合并为南方机电总厂)。胜利厂10月被新疆拖拉机厂兼并,2000年6月被新疆康普发展有限公司兼并。现在的胜利厂家属院位于乌鲁木齐仓房沟路87号。东风厂搬迁至乌鲁木齐北郊小地窝堡(现已完成政策性破产,转为民营企业)。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带着无奈和悲伤搬出了阿拉沟。东风、星火、辽源、胜利“四厂”迁出阿拉沟后,沟内供电企业新疆丰收电厂搬迁至乌鲁木齐东南郊,与乌鲁木齐红雁池第二电厂合并。原驻扎在乌鲁木齐南山矿区的军工企业撤离、破产、铁路部门减员,矿区人员锐减。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人民迁到阿拉沟口烽火台附近,改名南泉区,后迁到乌鲁木齐县达坂城镇,与达坂城镇合并,改名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新疆国防工业局医院迁至乌鲁木齐市新城区喀什西路159号,与新疆农机工人医院(现为自治区第二贫困医院)合并。在南山矿区群众搬迁的同时,南山矿区的保险公司、公安局、工商局、阿拉沟维护科也陆续迁出阿拉沟。阿拉沟的荒凉现在,阿拉沟昔日的工矿厂房和居民楼被搬得到处都是,留下一片片残破的废墟,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昔日错落有致的厂房、办公楼、家属楼,都变成了一片片废墟、一堆堆瓦砾。如今,鱼儿沟火车站(设在鱼儿沟街道办事处)就设在鱼儿沟火车站。在上个世纪的繁华时期,大部分工厂住宅区已经无人居住,建筑空空如也,沥青路面破损不堪。只有医院、银行、派出所、街道办的办公楼看不到几个人进出,稍微热闹的路边也只有几个卖菜、卖日用品的小摊。被洪水摧毁的房屋被鹅卵石覆盖,曾经繁华的工厂、电视塔、露天电影院被鹅卵石包裹。电视塔的铁架锈迹斑斑,电影院的白色幕墙淹没在卵石中,孤零零地立在轰然的水中。河边建的房屋一角坍塌入水,办公楼的黄砖脱落,还有许多直径几十厘米的老树躺在河里...废弃的阿拉古电视台只种在路边。废弃的电视广播台就在辽源厂曾经繁华的地段,现在只有两栋楼孤零零地矗立着。没有托儿所,没有俱乐部,没有单体建筑,没有大餐厅,曾经雄伟的厂门口只剩下两堆废墟,你能看到的只有一片片破碎的砖瓦。有幸回到阿拉古岸边被洪水冲走、被鹅卵石包围的厂房的人们,正在寻找自己的“旧居”,站在自家的瓦片堆上拍照留念。与一队队惨淡的瓦砾相比,它是一棵看上去生机勃勃的沼泽树。昔日手臂粗的小树,如今已长成碗口粗的大树,身材魁梧,枝叶茂密,生机勃勃。沼泽郁郁葱葱,色彩斑斓。蓝天白云倒映在池水中,偶尔有几只野鸭飞起,勾划出浦田回归自然的景象。厂矿企业都走了,阿拉沟一片寂静。有人曾感慨:在阿拉沟生活了20多年,怎么没发现这么美的风景?阿拉沟的美景重现往昔。是记录文化进程的剧本,是沉淀历史雾霾的老人,是凝结丝路美好影像的画册。沧桑让阿拉沟几经波折,几经繁华,几经流散。经历过无数次历史风波的阿拉沟镇,近年来再次掀起波澜。近年来,经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新建的鱼儿沟大桥乐惠镇广场在托克逊县建立了乐惠镇,由鱼儿沟社区、南曲社区、阿拉沟社区三个社区组成。2012、11年10月,托克逊县启动乐惠镇旧城改造产业新城建设。随着城镇的建设规划、铁路的安全运营、配套设施的建设和9家矿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阿拉古又回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真心希望阿拉沟能重现辉煌,它不应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