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是怎么划分的?

古人在认识“年”后,在劳动实践中对“年”进行了细分。一分为二,一分为四,产生了四季。

我们现在称春夏秋冬为四季,古人称之为四季。四季的早期划分是人为的。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有的地方分三季:雨季、冷季、热季;有些地方甚至分六季。但是春、夏、秋、冬的名称在全世界都被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四季的划分起源于“四方”。“烟斗。《四季》有这样的解释:

星星在东方,那时候是春天。

南方阳光明媚,但现在是夏天。

西边,是陈,那时候是秋天。

月亮在北方,那时候是冬天。

在外国,古希腊是第一个把一年分为四部分的国家。古希腊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以昴宿星和大角星的起落为标志。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过了许多世纪,人们才逐渐把四季与太阳每年的视在运动联系起来。

正如我们所知,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绕着它转。地球的运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转,一部分是公转。一转就是一天,一转就是一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探测不到地球的运动。晚上看空中运动的星星,白天看空中运动的太阳。天文学称这种看似运动的现象为表观运动。

如果你仔细观察太阳的视运动,你会发现太阳不仅每天升起和落下,而且在恒星的背景上运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这种运动使太阳在恒星中绕着自己转,然后又回到原来的起始位置。反映在天球上,就是太阳在天球上画了一个大圆。这个大圆被称为黄道。黄道和赤道相交于天球上的两点,一点叫春分,一点叫秋分。在黄道上,有两个点与春分和秋分相对,即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称为太阳的年视运动。如果以春分为起点,太阳绕黄道运行并回到春分的时间就是一个回归年。

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每年阳历3月21左右,从天球的南半球经过春分点进入北半球。这时,地球上的昼夜时间是相等的。6月21日,太阳到达了夏季至日。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9月23日左右,太阳从天球的北半球经过春分点进入南半球,地球上的昼夜时间再次相等。65438+2月22日左右,太阳到达冬季至日,北半球太阳高度中午最低,白天最短。地球上的四季,从春夏到秋冬,从夏到冷,循环不息,这是太阳每年的视觉运动造成的。

四季以二分点(春分和秋分)和二至点(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作为每个季节的中点。从冬季至日到春分的中点是立春,称为“立春”。其他季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