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理想
少年时,他满怀革命理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叔父来到东北奉天,在铁岭殷罡书院学习了半年。
书,后来,转到奉天关东模范学校学习。
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有的说:“出于礼貌。
还有读书”,有的说“为了祭祖,为了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我爸爸记账。
和读书”,逗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大声而严肃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充分表达了青年周恩来为祖国的独立和繁荣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远大志向。
1912 10,关东模范学校隆重举行两周年纪念大会。当时,周恩来已经14岁了。
深受感动,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两周年的随笔。他在正文里。
写得很清楚:“学生应以‘国家未来之艰巨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的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产品展中国成果》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学习。他和他的同学发起了“尊重工作和音乐俱乐部”的组织。
他在《奉献》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诗歌和文章。其中一首诗写道:“危险不会改变。”
尝一尝勇气,敢于在道德斗争中歇歇肩?”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立志强国的情怀,表达了自己改革的决心。
人生最终的崇高理想。
1917,周恩来,19岁,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渡重洋赴日留学。接近
我在旅游的时候,送给同学一首诗,写道:“我们唱大江之歌,掉头向东,就知道富群能扶贫了。这堵墙十年后就坏了,
跳海很难得到回报。说他决心学习社会科学,拯救国家危亡,用古人那张"脸"。
墙十年”的艰苦精神,去改造当时的社会,哪怕壮志难酬,跳海而亡,也是值得成功的。
中华儿女充分展示了他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这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模式。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家和学者,大概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是周总理的说法是少年的说法,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证明。我觉得这样的演讲不仅要回顾历史,还要问我们今天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的成就,为了家庭,为了人生,没错,但是男生要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可能需要几百年,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question/400610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