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慧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慧,高家的三少爷。他是作者喜欢的人物。他是一个开朗上进的青年,有大哥觉新的聪明和软弱,又有二哥觉民的热情和冷静。他就像是死气沉沉、阴沉沉的高家的一盏耀眼的灯。他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叛逆者,也是《爱的种子》中向往美好爱情的理想主义者。少女鸣凤的出现奠定了觉慧爱情悲剧的基调。觉慧的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因为他的不完美和矛盾。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奉献和热情,是小资产阶级的自尊。
五四新思潮激发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是五四运动中觉醒的新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并热心创办刊物《黎明周刊》,宣传进步思想。
当然,觉慧的性格不仅大胆叛逆,而且天真。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都很反感,却无法做出完整的科学分析。有时候他觉得“这个古老家族的一切,简直就是一个复杂的结,他那颗坦诚热情的心解不开。”他虽然讨厌高先生,但认为他和爷爷在家里“像两个敌人”;但高先生临终前曾说:“现在真的太晚了。他们永远是隔着一道鸿沟,隔着祖孙之间的鸿沟。”这种想法很幼稚。其实就算高先生不死,他们祖孙之间的隔阂也不会消除,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刻画完全忠实于生活。觉慧虽然明显幼稚,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觉醒的一代。作者通过觉慧写了年轻人中革命思潮的激荡和旧家庭中新生力量的成长。
第二章《家》是巴金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写于1931。小说以五四运动波及中国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四世同堂”的封建家族高公馆的衰落和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歌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写这部小说,作者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愤恨;第二是对年轻一代的呼吁。
小说以巧妙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如:明凤,一个敢于以死反抗封建专制的纯洁坚强的姑娘;梅方小姐温顺地吞下了旧道德的恶果;瑞珏,善良善良的长孙媳妇,以及觉慧、觉民、秦等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控制的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形象。小说着重描写了觉新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悲剧模式和旧礼教。本文试图分析高觉新和高觉慧的性格和命运的典型意义。
第一,生活环境对他们思想和性格的影响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因为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是直接继承制,长子长孙是他家的正统继承人。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得不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框架下的原则,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由于专制家庭的影响和长期以“孝”字为中心的毒害,高觉新从小就养成了懦弱顺从的思想性格。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破坏只是隐忍和顺从,从来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觉新的思想和性格都受到长辈的影响。觉新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没有人需要知道他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在过早结婚,父亲过早去世后,他坚持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房子的利益,在各种人事关系和琐碎事务中小心翼翼地游走,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于是,现实与理想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觉新人格的双重性。
高觉慧是高父母房的小儿子,这就决定了他的处理余地更大,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更小,但更倾向于感性。觉慧在不断克服旧观念的斗争中改变和成长,使我们感到他是一个感情复杂、有血有肉、有各种牌子、有许多特点的真实的人,他对一个姑娘的爱是出于“高尚”的思想;抛弃这个女生是出于“自尊”。事实上,控制觉慧行为的往往是个人,由此不难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弱点。
第二,他们从新思想中吸收了“不抵抗”和“低头”。
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高觉新清醒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抢走了他的青春,但他却从中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低头主义”。他之所以相信这个学说,是因为它能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结合起来而不冲突,这样他一方面能说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活得符合旧的环境。他“读新书,过老派生活”,在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但在情感上和行动上,他仍然留恋他的旧家庭。思想与行动的矛盾经常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懦弱的他,无法摆脱严厉的自我谴责。
高觉新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的影响。在外国学校,在进步报刊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觉新在高家第一次觉醒,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上,他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革命活动。他痛恨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迷信。敢于反叛,追求光明。但他也有“幼稚”的一面,发现自己对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本质和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高估了个体反抗的作用。在不断克服旧思想的斗争中,觉慧坚决反对大哥的“低头主义”和“不抵抗”。他的信念很简单,他对旧势力“无所畏惧,毫不妥协”。五四新思潮给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从他们对人的态度和表现看他们的性格。
(A)他们对长辈采取“不抵抗”的态度。
觉新受专制家庭的影响,长期被“孝”字毒害。从小就养成了懦弱顺从的思想性格。他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和破坏只是忍让顺从,从来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当他的梦碎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低下了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想法。他只是点头表示服从他父亲的话。但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毯子蒙住头,为自己破灭的梦想哭泣。”觉新对他父亲拈阄选来的姑娘还是顺从的。他不反抗,也不想反抗。他只是“为他爱的女孩在绝望中煎熬。”当封建长辈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强迫瑞珏到外地生育时,他虽然不情愿,但又怕自己承担不了不孝之罪。”他屈服于长辈的威胁,结果瑞珏惨死在郊外。这些都说明他被人玩弄,像个木偶,被人珍惜,像个宝贝。也表明了他对封建制度和长辈的臣服。
觉慧和他的祖父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因为觉慧看着祖父的时候,觉得那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在他和他的祖父之间,他们永远不能理解对方,他们就像两个敌人。爷爷给他的压迫,让他一直想反抗。觉慧不希望大哥觉新用“低头”和“不反抗”来反抗爷爷安排的一切。但是爷爷去世的时候,他带着悲伤的心情喊了一声“爷爷”,有一种祖孙之间的隔阂一直没有解决,永远不会解决的遗憾。他的后悔是幼稚的,天真的,但是他们之间的隔阂根本解决不了。觉慧是高家的一个“异类”,没有顾忌,没有恐惧,没有妥协。他并没有向封建礼教妥协,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对长辈的安排抱着叛逆的态度。他们,一个纯洁正直,不被任何东西束缚,一个被封建礼教制度束缚。一切都要按规定办事,连自己的思想行为都被整个封建腐朽势力所掩盖。
(二)从对待感情看其对传统观念和封建礼教的屈从。
觉新只是遵从封建父母所决定的一切,包括婚姻、前途甚至人命。面对婚姻,当长辈以“抽签”的方式为他挑选女孩;他只是点点头,放弃了最爱的松饼,去娶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梅芬也因为自己的选择,嫁给了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不到一年就守寡了。瑞珏生孩子的日子快到了。封建长辈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强迫瑞珏在城外生育。他们说他祖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些话虽然对觉新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分娩的时候,她叫住了觉新,要他走近些,但是封建思想和怯懦的顺从把他像两扇门一样拒之门外。瑞珏死后,觉新终于明白了。其实真正带走他老婆的,是整个体制,整个伦理,整个迷信。因为他的软弱,顺从和不反抗,毁了他爱的两个女人和他的青春,幸福和未来。
觉慧对鸣凤的爱充满了矛盾。他生活在那个颓废、温暖、无爱的家庭里,因为鸣凤的纯洁与美丽打动了他。所以他深爱鸣凤。然而,当他去外面认识新朋友时,他觉得面前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他的青春热血哪里能找到发泄的地方,哪里就有值得他奉献的工作。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追求是真诚热情的,胜过他对一个清纯少女的爱。在觉慧的心里,鸣凤是在和“社会”作斗争。鸣凤是孤立的,有几个礼教和整个高家是她的敌人。所以鸣凤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所以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放弃了鸣凤。他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奉献和热情,还有小资产阶级的自尊。”但是爱情和事业是不能两全的。其实,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和弱点。
第四,他们人格的典型意义
高觉新作为封建制度最忠实的执行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他虽然受过正规教育,但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但他按照封建的生活标准生活,从来不敢违背。他可以说是为了这个家而努力,希望不要落到自己手里。但他经常事与愿违。最后只是以悲惨的命运收场。在这部作品中,他是第一个值得同情的命运。我们要理解他懦弱和缺乏反抗背后的无奈。作品通过觉新深刻揭露了封建阶级道德和专制制度的罪恶。
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一个“大胆而天真的叛徒”。他热情,纯真,率直。他是高府里的一个“异类”。他是第一个打破家庭牢笼的人,代表了年轻人追求真理的方式。
觉慧和觉新都是生活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封建大家庭的孩子。她们都渴望阅读新思潮的文章和作品,同情身边女性的不幸命运。这是他们性格的相似之处。
他们的性格差异是:觉新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着长期住房的责任,照顾妻儿,命运过早地被长辈控制,还要处理家里的矛盾和斗争,这使他形成了“低头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结果是极度的矛盾痛苦和自身权益与幸福的彻底丧失。觉慧是长房的小儿子,这就决定了他有更大的处理空间,对封建礼教和家庭的背叛也更加彻底。他受礼仪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做事往往会感情用事,有时甚至有点不负责任(比如鸣凤跳湖的悲剧就是一种道德责任!)他这种大胆的举动,固然给二哥觉民和琴带来了婚姻的自由,却加深了大哥的痛苦。因此,他在《家》的结局中离家出走到上海是必然的,既是对封建家庭子女义务的逃避,也是思想反叛的必然产物。
巴金塑造觉新、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的罪恶,分析封建礼教和封建家庭趋于崩溃的必然历史事实,通过、梅、觉新的悲剧结局,号召青年人彻底背叛甚至推翻这个稚嫩外表下充满血性的大家庭,而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幻想。同时也指出封建统治者“长子”的家业不可能长久,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