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多媒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各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各种信息能够逻辑连接,整合成一个系统,并进行交互。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关系和作用的科学。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笔者亲身感受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下面,笔者就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1.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目标。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为了优化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缺乏情境渲染,往往难以引起共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借助其直观性和感染力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增强事物的真实感,使学生能够用心感受和体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引起情感共鸣,自觉接受熏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合各种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势,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等地理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人机交互方式,获得传统地理教学难以获得的直观知识。既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加深学习者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教学目的。比如“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运动性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枯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件展示如下:伴随着悦耳的音乐,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蓝色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地球的自转,地轴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出现,太阳照射在中央位置,日半球和夜半球的交替闪烁展开,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画面上。这时字幕出现:“由于地球自转,发生了_ _ _ _ _ _”现象。“学生们的兴趣立即上升,思维积极,发言踊跃。之后,鼠标一点,马上出现一个卡通人物,正确答案有节奏地送进来。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动画,结合有趣的图像和美妙的声音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同学们对这个别出心裁的介绍特别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回答,注意力和学习热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实施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注意听、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操作、积极思考,手脑协调反应,速度快,能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提高地理自学、动手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是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松散的黄土高原,支流众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大量泥沙和雨水在一场暴雨中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