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中国古今兵器[铠甲]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只有木盾。在古代,从皮甲到布甲再到甲甲再到连排甲,有几代。下面的文章详细解释了除了贾凯还有盾牌,金属盾牌被用于盾牌的生意,但木制盾牌仍然是最多的。现代盔甲主要是头盔和防弹衣。比如民国时期的头盔,主要是德、英、美,但都是舶来品。说解放后新中国的铠甲基本为零是没有意义的,是战利品,还是钱的问题。直到朝鲜战争,解放军才发现头盔的重要性。GK80是模仿苏联头盔风格开发的,一种新型号QGF02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分配给驻港部队。也是朝鲜战争时装备部队的防弹衣,不过是美军用的。战后中国开始重视这个,但是没有好的产品,也没有量产。直到越南援助,才认真研究分配运输车队的司机。此后产品不断,性能不错。只是到现在还没有以标准的方式装备部队。

由于材料和保存上的问题,中国古代盔甲至今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残片进行推测和研究。中国古代基本都用杂家。时间长了,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很难保存。欧洲盔甲除了本身的材质特点,容易保存,还因为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中代代相传保存下来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此外,铠甲成为一种高级装饰品,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铠甲的兴趣。

这里推荐一本叫《中国古代兵器大全》的书,日本人羽田健一写的,香港万里学会出版,三联书店应该有。港币85元。这本书分八类描述了中国古代的武器:斩首,殴打,刺伤,射击,城市,火,黑暗和盔甲。书中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古代不同类型武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可见日本人的严谨和认真。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环锁甲”。一般由铁丝或铁环组成,每一环与其他四环扣在一起,就像一个网锁。从西域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始皇帝铠表》。《晋书·吕光》记载这种盔甲为“甲如环锁,不可射也。”唐代非常盛行,被列为13 A制之一,明清仍在使用。

在古代,所谓的“金甲”,东西方都有。只不过是贵族们给盔甲镀金以炫耀身份罢了。至于黄金护甲,它的防护原理应该和锁子甲差不多,属于柔性护甲。它的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抗强烈的打击和刺伤。

中国古代的甲胄可不轻。宋代欧洲的锁子甲重量只有15公斤,15世纪的哥特全长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装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四分之三装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从重量上来说,中国宋朝的步兵盔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盔甲。根据《武学通论》中的记载,北宋的步兵铠甲是由铁甲叶加上皮条或铁钉组成,是典型的铠甲。其保护范围包括全身。从防护范围来说,它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装甲,但还没有达到欧洲重甲的不透防护水平。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的规定,布仁甲由1825片甲叶组成,总重量29公斤。同时,增加钉叶数量可以提高防护力,但重量会进一步增加。为此,皇帝亲自下了命令,规定步兵装甲不得超过29.8公斤,此后,长炮手的装甲重量被定在32-35公斤;因为弓箭手经常参与近战战斗,所以他们的盔甲定在28-33公斤;弩射手的盔甲定在22-27公斤。同时欧洲骑兵的盔甲类型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这样的重量。

十年前的绍兴,是宋军最强盛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真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装步兵,以密集的阵容多次击败女真骑兵。当时,包括武器在内,宋军重装步兵的负重高达40-50公斤,机动能力因装备过重而受到影响。比如绍兴十一年(1141),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因为盔甲厚重,武器过长,不堪重负。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盔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并在其上彩绘;皮甲由衣身、衣袖和裙裾组成。钉板的编织方法是左片横压右片,下片竖压上片;胃也是由18块甲片组成的。商周时期的盔甲除了皮甲之外,还包括“练甲”和“真甲”。铠甲的训练时间更早,多以丝绸和厚棉制作,属于布甲范畴。铠甲出现在战国中期,前身是青铜铠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胸甲。战国时期的铠甲,一般是用鱼鳞状或柳叶状的铁片,通过穿刺、缝合组装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