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铭出生地考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何铭乡何铭,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起源和何铭的历史遗迹都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1晋《三国志·张鲁传》卷八第263页:张鲁,字,裴国峰,亦祖父陵,蜀中客,在山中学道,作道书迷惑百姓。从受助人那里,他拎着五斗米出来,因此被称为天下米贼。凌死后,子恒走了自己的路。

2金阁鸿《神仙传》:张道陵,裴国仁,本台学生,学五经,得黄帝九鼎丹法。听说蜀人淳朴,好教化,名山众多。他们随弟子入蜀,住在归明山,写了24部道书。

晋代《华阳国志·汉中志》中的常曲:汉末,沛国张玲,在束河明山学道,写道书,自称太清,惑民。凌死后,子恒继承了他的事业,恒死后,继承了他的事业。字鲁,,见信有鬼,是宜州田园人。

4《南宋传》,中华书局出版,第75卷,第2435页:(张)陆,字,初为祖父陵,在蜀中客居时,在山学道,作道书迷惑百姓。收到的人,他们算出了五斗米,所以被称为米贼。灵传子恒,陆遂成为自己的老师。

5陆弼《三国志集》(卷八)引《元和录》:“何铭山在晋源县西北十九里,绝壁千里。”,“统一记载”‘何铭山在四川成都重庆府西北。”李兆洛说:‘晋源县在四川成都重庆府东十里。’《郁芳纪要》卷六十七:“重庆府内有何铭山。它位于该州西部80英里处,而悬崖在一千英里之外。”“按:唐咸亨二年(671),大邑县位于切割晋源县的西界,何铭山实际上被划入其版图,但不在重庆县内。

6龚《四川县志》卷七《大义》引《元和县志》:“此为汉水原郡。咸通二年,葛江源郡位于西。治今大邑县。”。同卷《江源》1篇引用金元《元和志》:‘汉水原郡属蜀郡。’全世界都一样。“通”和“恒”被改变,因为他们避免了唐肃宗和恒力。

7《云七征》卷二十八二十四治图,治山第三山“山与青城山天界相连,往成都二百里,在蜀郡郡界。”。

81981年任主编的《宗教大辞典》出版:张玲(34-156),又名“张道陵”。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裴国锋(今江苏省丰县)出身,入国子监,达五经。汉明帝(在位57-75年)是当时江州(今重庆)巴县的秩序。顺帝年间(125-144),古玉在名山(今四川大邑县)出家。永和六年(141),写了24本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创立了道学。任何进入道家的人都被称为五米豆道。建二十四疗,设酒祭引道人。后来道家尊称为“(一说凌自称)。后人继承道教,居住在龙虎山,人称“张天师”。

《辞源》修订版(91983版)共3544页:“何铭”,地名位于四川省重庆县西北部。汉顺帝时,(道陵)访蜀,在山学道,创立五斗米道,又名天师教。1中国道教协会于2006年8月15日和2008年4月14日在鹤鸣山举行了道教界人士的大聚会。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孙张继禹等众多海内外道教人士都曾来此寻根。

原青城山负责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傅元天于端午节在鹤鸣山迎仙阁立“汉道教发源地”碑,1987。中国道教协会的前三任会长闵芝庭、傅元天、任法融都认为鹤鸣山是道教的发祥地。年轻的美人鱼秋思

作者:闲道人

闲待清风去,采菊无人言。

邀酒冲淡秋山,独有落寞醉花。

孤鸿不解浮云,树影满情。

劝君卧东篱,似半生梦。

注:何铭为西蜀何铭,东汉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教。相传隐士老聃的后裔李珏隐居于此山,以鹤为伴,下棋悟道,闻山下何铭,故名何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