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学的终结
康德哲学一直被批判的是不可知的“事物本身”费希特认为康德哲学不够彻底,不可知的事物本身就犯了逻辑前提问题。按照康德的观点,我们只能认识到在我们的经验范围内的东西在经验之外是不可知的,而在经验之外的恰恰是事物本身,所以我们不能在经验范围内谈论经验之外的东西,并把它作为假设的前提。费希特认为,认知活动的过程根本不需要对象本身就可以解释。
他的哲学被称为“知识科学”,有三个原则:第一,自我设定,自我设定。第二,自我设定不是我。三、自我设定一个有条件的自我是与非我相对的。它们是主题、对偶和组合。“我就是我”是所有逻辑的前提,代表了一种“现实”。我反过来设定,有一个非我,就是“消极”。把自我和非我联系起来,代表“根据性别”。在费希特看来,“绝对自我”是最高原则,即绝对本源,它不仅提供了康德所说的形式,而且提供了实际的内容,而不是我只是意识中的一个世界,是虚幻的,反映了现实。他认为哲学应该是一元论的,并为理解提供基础。知识的本源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唯物主义,从物质到心灵,这在费希特看来是不一样的,因为无法解释物质是如何进化成意识的,人无法跳出自我意识去外在寻找本源,另一条是唯心主义,从心灵到物质,这可以用理性来解释,因为意识永远在主体范围内,也应该在主体范围内寻找本源。
谢林在费希特之后的哲学被称为“同一性理论”,而日后作为黑格尔哲学核心的“绝对精神”中的“绝对”概念的来源就来自谢林。他认为,真正的人生活在一个有条件的(不完美的)世界里,宇宙万物的最高基础是“绝对”,也就是“没有人格的绝对理性”。“绝对”具有自我发展的原始冲动,直至在精神层面达到自身的完善,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也是追求绝对自我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在谢林这里,有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自然哲学方面,“绝对”为了实现自身的同一性,在原初“二元性”(超越性和总体性)的推动下,逐渐从无意识状态上升为“自我意识”,这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在先验哲学中,“自我意识”应该重新把握“绝对”。身份的体现,“我就是我”:“自我”实现“自我意识”(主客体)。这样,谢林的一元论也可以完成,自然是无意识的理性,科学是从物质中提取意识。他还认为,由于人的理性与绝对之间的距离,我们无法想到“绝对”,而只能依靠艺术直觉,绝对才能出现在艺术和美中。他称艺术为哲学的工具。
最后一个出现在古典哲学中的人是黑格尔,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第一次听到他被称为“伟大的哲学家”时,我很好奇,但当我了解到他的哲学体系后,我不禁感到名副其实。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了一条极限之路,以至于后来的思想家都没有人能达到他的深度和广度。他包罗万象的哲学给形而上学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之后的哲学只能在各个领域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和继承,再也达不到黑格尔式的高度。黑格尔哲学是对人类理性的全面探索,他全面总结和分析人类知识的伟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我想,作为最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被批判到什么程度,对后世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影响。你越了解他的想法,就越佩服他。
“辩证法”始于柏拉图,但在整个近代哲学中,以及牛顿的机械论自然观兴起之后,都是以否定的意义使用的。但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重新获得了地位,并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以至于在马克思等人的推动下,成为一种至今渗透到我们中心意识的思维方式。“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的历史意识也直接影响了马克思,对后世的哲学学习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艺术终结论”、“运动的定义”等概念对现代性精神的奠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年轻气盛的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教,企图与黑格尔一争高下,却惨遭失败。因为在19世纪上半叶,他的思想上升到了普鲁士官方哲学的地位,属于黑格尔的时代。
康德早期的经历不为人知,他的哲学思想成熟较晚。他在将近六十岁的时候写了他的第一本书《纯粹的批评》。他的思想一般分为前批判期(教条主义)和批判期,以一个教授四十多岁写的论文为界。不过黑格尔成名更早,三十多岁写的代表作《精神现象学》已经奠定了他在思想界的地位。黑格尔早年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大学时的两个室友也是思想史上的巨人,谢林和荷尔德林。后者被海德格尔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当时思想界由康德统治,无数哲学家希望解决康德批判或遗留的问题。黑格尔当然也不例外,他要重建被康德瓦解的形而上学。
恩格斯曾经说过,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这句话出自黑格尔,但黑格尔指的是:“过去的形而上学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是伟大的。它源于人类最本质的冲动,想要探索这个世界的真相。哲学家认为宇宙的存在是合理的,玄学的任务就是找到它最原始的东西并加以证明。哲学家的思维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最核心的原理,然后从这个第一原理出发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来解释世界的合理性。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他的基本哲学框架已经包含在其中。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方法。他把自己的想法描述为人类精神的冒险之旅。辩证法不仅是事物前进的动力,也是发展本身,最终实现了对宇宙万物存在的绝对支持。《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是指“一切超越自身的东西都是自身的解体。只有精神,在它的其他东西中,还能保持它自己的生命力量。”现象是指“人类精神认识宇宙万物的历史过程。”这里的现象并不违背本质。
黑格尔确立的第一个原则是“绝对精神”。在他看来,本体论和认识论具有相同的性质。首先是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他质疑康德考察先天认知能力的正当性,因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需要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而康德用思维来考察思维本身,客体就变成了主体本身,那么分析的客体自然就崩塌了,对真实客体的认知就得不到了。在黑格尔看来,知识和对象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当我们接触一个对象的时候,我们同时产生了知识,并且因为这种知识,我们改变了对对象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原来的对象变成了新的对象,而这个新的对象又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这样知识和对象就反复地作用和变化,最终构成了我们知识的发展,也就是人类的历史。这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本质,所以通过这样的追问,解决了康德对先天知识的分析,以及产生知识来源的事物本身的问题。
黑格尔认为,“认识活动”是用思维形式来考察思维形式本身,它有必要设定自己的界限,揭示自己的缺陷,这就构成了“思想的矛盾发展”。黑格尔瓦解了主客对立的思想,他赋予“人的认识以本体论的因素”,认为通过人的精神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世界统一的原因。因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存在,它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自己,绝对精神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来实现的。
“实体即主体”,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绝对精神。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主观思维到客观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反思,因为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对自身的认识。人类精神活动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从意识的最初萌发(普遍的、动物的)到自我意识的形成(这是认识的基础),再到理性的形成(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直至绝对精神本身。所以主客体的关系就是意识和意识的关系。人最初都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体现在对人的征服上),后来到了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人希望被认可)。黑格尔批判了过去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认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被自身认可(自因),另一种是风格被其他事物认可,缺乏自我意识对其他事物的能动作用;康德坚持认为思维就是思维,对象就是对象,他无法扬弃现实的外部世界,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而谢林则陷入了绝对冷漠和分化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
“实体即主体”,实体的运动构成了世界可以展示的方式。表现为:一是实体自我膨胀;二是包含纯粹的否定性(把自身设定为自身的对立面,扬弃矛盾和对立);第三,既是开始又是结果,“潜在(目的)、发展、到达现实,直至目标”是自我完成的过程。所以现象是本质,绝对精神在发展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现象,通过扬弃矛盾和对立保持统一,所以黑格尔哲学具有宏观整体性视野和历史哲学的特点。他认为哲学是哲学史,真正的哲学(黑格尔哲学)是由过去每一位哲学家的哲学的合理内核构成的。
?在对思维的分析中,黑格尔认为“存在即思维”,从认识的过程来看,是感官经验的存在,是表象的出现,然后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从逻辑上来说,我们先有了对概念的认知,再有了对概念所指的东西的感知,所以事物的本质就是概念(思想)。而感性活动又包含着普遍性特征,所以思想活动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正是通过人类精神对宇宙的认识,它才绝对可以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现实。思想有四个特点:一是动态普遍性;二是对事物的反思能力(把握本质);第三,思想本身就是事物的客观本质;第四,思想是自由的(属于我自己的思想),可以摆脱感性的限制。世界是无意识的思想,人的思想使事物本身成为思想(本身),即思想存在于事物之中。这里突出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本体论性质。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最高目的是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性和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所以“存在即合理”,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需要丢弃的就是不现实的)。
黑格尔只出版了一本书《逻辑学》,除了《精神现象学》,还有两本重要的书《哲学全集》和《法哲学原理》被编为教学讲义。黑格尔后期的思想我不太了解,也不太懂。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明一下。逻辑并不等同于我们所指的形式逻辑。黑格尔在《逻辑学》的序言中写道:“研究这门科学,呆在这个影影绰绰的王国里工作,远离感性直观和目的,远离感觉,远离仅仅是观点的概念世界。”逻辑学以精神现象学为前提。精神现象学是从一切事物的矛盾发展中演绎出绝对精神(概念),而逻辑学直接研究概念的演绎。
逻辑学是黑格尔建立世界逻辑结构和深入研究纯粹本质因素的记录。当人的精神达到“绝对知识”时,整个认知过程就会被净化成范畴,它就会成为逻辑的对象。概念论是逻辑的灵魂和核心。黑格尔把概念看作是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作是概念的外化,把具有真善美统一的世界看作是抛弃其外化的结果。从概念本身的辩证运动中,推导出解释世界的主客关系模式和主体性原则。首先,存在是前提,存在分为:自由、自我行动、自由与自我行动。自由是直接的(在其自身之内),并通向本体论的范畴。自我行动是间接的(对他来说),并导致本质主义的范畴。自由和自我行动是两者的结合,这就导致了概念论的范畴
辩证法是精神的本质运动。"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起飞。"黑格尔认为哲学是过去的真理,而不是未来的预言。辩证法中的“扬弃”是停止和结束现有的保存,然后过渡到更高的阶段。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到了后期,永远是前一阶段的真理。他认为,现代人已经生活在概念(抽象性和普遍性)中,很难回到现象本身,而古代人生活在现象中,获得了抽象思维的形成。哲学的探索,就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一样,英雄出征,英雄归家,黑格尔的思想之旅经过外在的探索,最终回归自我(绝对精神)。
黑格尔之后,古典哲学的道路被封闭了,没有后来的思想家企图构建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千年玄学开始消解,伴随着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的衰落。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自然选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人的非理性(本我和超我的平衡)。这三种理论直接动摇了过去支撑思想家思考世界的基本范式,如宇宙和谐论、历史目的论、理性至上论等。直到二十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看待宇宙的基本方式被彻底颠覆,世界失去了理性,变得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