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庄的安庄介绍
安庄,曾叫公社乡。1995 65438+2月18、莒县安庄乡撤销,设立安庄镇。
安庄曾经是巨地贫困山区的代名词,所以是日照历史上巨地最大规模的北十镇开发(北十镇开发的时候,莒县有25个乡,安庄也曾经是开发的乡之一,作用不大)。
该镇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宜人,日照充足。与该镇相邻的青峰岭水库,沿岸长13公里,镇内有水面。该镇道路畅通,电力和通讯设施齐全。镇驻地距兰新铁路国家二级站15公里,南有日珠高速公路40公里,交通便利。电力网络覆盖全镇,全镇有1供电所,电力充足,服务一流。全镇有程控电话交换机2台,总容量2560门。镇上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实现了无缝覆盖。
该镇以生态建设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大林业,先后沿青峰岭水库建设了三片总面积1.4万亩的大森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吸引投资者来来安庄镇投资,镇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在收费、用地、产权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明史》记载,洪武、永乐从山西洪洞槐花移民10次,永乐8次,共计18次,迁居全国各地。关于移民,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1.元末,由于蒙古贵族和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灾、疫病不断,人民生活贫困,使豫鲁冀皖北等中原地区的道路“全部堵塞,荒无人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据元代历史记载,仅山东水旱灾害就有19起,河南17起,河北15起,淮北8起。”)造成“漂泊无人家,死人多”(元史。《顺帝年谱》,“粮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的记录)。元末,中原地区不仅水患严重,而且蝗灾频发。从郑铮元年到二十五年,共有一百八十九次蝗灾。在鲁豫的金梦、新安、渑池等地,出现了“人吃蝗虫,人吃人”的惨烈局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由于兵荒马乱,水旱蝗灾,百姓或死或逃,使得中原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财政收入锐减,直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就连朱元璋也知道“大乱之后,中原粗糙,人丁稀少,所谓广开田地,增加户口,乃中原之当务之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所以采用葡萄。刘九高(《明食贷录》)、国子监宋娜等人的奏折,为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的战争策略决策(《明太祖录》),历经50余年的历史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高潮。第二,朱元璋死后,按照传“长”字不传“帝”字的传统,朱标的长子朱筠(火文)为帝,建国号。在齐泰、黄子澄和其他大臣的建议下,文健大力削减诸侯,并剥夺了全国各地被分封的叔叔们的军事权力。燕王借、黄之名,揭竿而起,所谓“荆南”。文健皇帝派兵镇压叛乱。所以在河北和山东,打了三四年的仗。史书称之为“靖南之战”,民间传说称之为“太子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到战争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十有八九,村落被毁,只剩下11.2人。”"春燕回来时没地方住,光秃秃的土地在千里之外."据史书记载,河北这个地方“白骨青青”,“满目疮痍”,到处荒凉。然而在山西洪洞一带,却没有战乱。年年风调雨顺,周边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靖南”之战以朱迪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攻陷南京,建文帝在战争中失踪。燕王是皇帝,永乐的名字是为了明朝成祖。明朝成祖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尽力恢复河北的经济。永乐初年,来自陕西的诏书“分丁于镇丁、南关地区,为民占籍”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在洪洞县设立了移民机构,办理移民事宜。根据传说,这里有一棵古老的槐树。所以在河北人当中,“要问祖宗在哪里?”?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关于明朝强行组织大规模移民的传说很多。虽无考证,却铭记着人们对大移民的难言之痛。“界首”一词也从此流传下来。当时明军戴的是红头巾,所以后来的“红头苍蝇”在后面追。据《明史》记载,安姓作为迁居槐花之人的姓氏之一,曾迁居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详见《安姓源流》)。
不只是搬到洪洞的人搬洪洞的槐树。洪洞槐树是山西移民的总聚集地,移民主要是太原、平阳(今临汾),以及泽、鲁、辽、秦、汾五国。粗略估计,至少有几百万。当时有移民的记载,具体记载了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不幸的是,它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当时移民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大壮举。安氏兄弟是最早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迁入巨地的移民之一。今迁安庄镇,因姓安,故名安庄。之后两兄弟家族逐渐壮大,后人逐渐分散建村,先建Xi庵村,再在两村中间另建一村。因此,该村位于安庄和Xi安村的中间,因此被命名为中安村。因为村子后面是洼地,安石就叫安家洼,然后村子就逐渐建起来了。(安庄至少有五个村与安史有关:安庄村、中安村、Xi安村、安家洼村、安家包洼村)
安因多种原因集体外迁后,究竟为何、何时、向何处迁,至今无据可查,给安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神秘的猜测。这就是安庄历史上著名的“安氏疑案”,也是著名的“莒县四大疑案”(又称“莒县四大疑案”)之一,所以安庄不再有姓氏。(作者认为,如此庞大的家族,即使是现在也不可能集体迁徙消失,没有迁徙的也不是不可能随他姓或者与清初大地震有关。)
从安氏丁村到其他姓氏,用了几百年才形成安庄村。近年来,村子周围发现了石碑,记载着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人们从山西洪洞迁入。但除了从山西洪洞迁入山东某支脉的“安”外,即使是其他姓氏的移民,迁入后也不是直接住在村里,而是迁到其他地方再转入村里。清初,1668(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八时左右,中国历史上最大的8.5级地震发生在莒县(地震震级与地震震级相差30倍),莒县的灾情是“官民的房屋、庙宇、牌楼、城墙全部倒了,周围百里无一屋”。城东南沭河东崖上的裂缝宽三尺”;马齐山崩地裂,楼固山裂两半,严家谷,旋风花,科罗多花,马齐山,山裂两半”,据《康熙郯城县志》“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有地震,声自西北传来。当时楼里的树都是向前向后倾斜着才能着地。水到处流,沟渠就满了,动了就没了。人就像鹅卵石一样站在地上,左右摇晃,无法站立,情况一变就会下沉。他们搬家的时候,会认定葛邑倒塌的房屋大概有几十万间,他们的地裂缝或者节理太宽,无法跨越,或者不敢看。都像是阶级和阶层,裂缝两边都是淤泥和细沙。很难描述它们陷阱的深度、宽度和狭窄形状。.....现在300多年过去了,地震死了多少人,已经无从查起。我们来看一组数字。郯城,“杀了男女老少才怪。上本书说,杀一千五百人才怪,《益州》“震一万二千人才怪”。蓝山县(今临猗县)“地震遇难556人”。在莒州,“死亡590余人,男女老幼死者两万余人。《易水》,“除了那场造成1295人死亡的地震,它实际上存在于29000户860人之中”。因为当时人口并不密集,这些死亡人数已经占了当时该地区人口的相当比例,还不包括洪水等等造成的死亡。
大部分居安人都喜欢叫人家一代一世,不管他们现在姓什么,大部分都在17到20之间,可能是因为大部分居安人都是清初大地震后迁徙过来的。该镇主要矿产为黄沙和应时矿,并发现有金矿和朱砂矿(未开发)。
镇内有6条河流,黄沙资源丰富,沿河水泥预制已具规模,产品有电线杆、水泥管等水泥预制产品。该镇石英砂资源丰富,有四家石英砂厂,年产量超过10000吨。该镇水资源丰富。东邻库容3.8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灌溉面积966.67公顷。镇内土壤主要为粘土、壤土、砂壤土,以砂壤土为主,有光、有温、有水、有沙。该镇的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蚕、芦笋、西瓜、生姜、大蒜、水果、药材等。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高粱和谷子,粮食与经济的比例达到了4: 6。该镇有许多沟壑和丘陵,适合发展饲料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羊、牛、驴等家畜和兔、鸡、鸭、鹅等家禽。全镇建成速生杨丰产林14126亩,经济林2600亩,三年累计培育林业种苗4100亩。全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型丰产林23处,其中中安庄村65433处,大马峪、大仙府、张博士沟、黑石沟、油坊、苇子沟。林业投资项目6个,其中开发面积超过2000亩的有3个。六个林业投资项目,除林业种苗外,租赁土地的最低期限为30年。东方林业有限公司、新安经济园、金地林业开发面积2000亩以上。莒县顺天服装有限公司
莒县顺天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位于安庄镇。由日照商人刘汉武先生和陈昌莲女士共同投资兴建。占地20亩,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10万元,年产服装80多万件,年销售收入12万元。公司拥有独立的缝纫、熨烫、包装、仓储等车间,配备130台平缝机、20台五线机、30台双针机、1台裁剪设备、1台熨烫设备、3台包装设备。公司主要从事服装的加工和销售,经营自有产品的出口业务和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
盛发纺织厂
盛发纺织厂位于安庄镇,整个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工厂占地24亩,
项目一期建设了6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30台剑杆织机。产品为纯棉布,年产量265438+万平方米,产值10万元,利税10万元。产品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二期工程新建厂房2000平方米,订购箭轴织机100台。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工厂共有130锭织机,年产纯棉布965438+万平方米,年产值4600万元,实现利税4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60个。
莒县莒盛制衣有限公司
莒县莒盛制衣有限公司是由大连宝盛制衣有限公司投资的服装加工企业,位于安庄镇,主要生产休闲运动服装。宝盛制衣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大连,在承德、鞍山、营口也有分公司,在西班牙也有办事处。公司产品全部销往韩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占地20亩,一期工程投资12万元,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1200平方米,食堂300平方米,配电室。公司现有机器200多台,员工190人,年加工能力60万件,产值3000万元。二期工程计划投资18万元。今年5月初开工建设,主要包括500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和36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现在员工宿舍的基本建设已经完成。二期工程后可就业500人,年加工成品服装近654.38+0.5万件,产值7000万元。安庄镇位于日照市西北端,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西岸。
距县城25公里,空地面积81.6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人口3.3万。辖42个行政村,其中库区13个村。这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库区城镇。安庄镇坚持“林业强镇、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始终把发展大规模民营林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安庄镇通过招商引资,聚集民间资本,着力打造民营林业的生态名片。目前,全镇已建成速生杨丰产林4.5万亩,其中百亩以上、2000亩以上规模林32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1%。
在发展民营规模林业的工作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对于难以开发的荒山薄岭,制定政策,向社会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民营规模林业。二是明晰产权。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招拍挂、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并转换经营机制,做到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受益,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三是做好服务。组织水利、林业、国土等部门主动为投资者植树造林提供服务,帮助勘测水源、设计小型水利工程、选择优良品种、协调土地流转等。在发展民营规模林业的同时,还紧紧抓住村村通硬化路的好时机,把道路硬化和绿化结合起来,积极做好行道树的种植和管理工作,努力打造绿色通道。目前,该镇共投资61万元,种植行道树7万余株,将村村通公路建成“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线,与万亩规模民营林业虚线相连,相得益彰。
大规模民营林业的发展,使森林植被迅速恢复,出现了“陡坡耕地还在退,草木悄然还”的宜人景象,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4.5万亩速生杨林初步形成了沿青峰岭和镇驻地两个“生态圈”,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效果逐步显现。既保证了下游县城乃至日照市居民的饮水质量,又为该镇在青峰岭水库沿线搞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是提高经济效益。规模林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废弃沟坡的价值,村集体和群众都从中获益匪浅。同时,林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优势也吸引了一些客商投资木材深加工项目,拉动了林业产业链。目前,已有两个林业深加工项目落户安庄,实现了农民、政府、投资者三方共赢。
三是形成资源优势。数万亩荒山、荒丘顿时变得美丽芬芳,形成了安庄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大提高了安庄的投资信誉和对外知名度,为安庄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德江:
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山东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是村里的一名木匠。因为当时家境贫寒,清中叶,他一家人到东北辽宁旅游。
张世海:
张世海:男,汉族,原名张伦(张伦),中国东北抗日战争的民族英雄。
山东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是冯军队中一个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人物。上世纪20年代,清政府腐败无能,东北一度混乱。于是张世海带领村民以山为王,劫富济贫。后来,张向他求爱,他的手齐膝高,晚上能看见东西,枪法又准。他以神枪手著称,深受张的钦佩(详见《东北抗日名人录》和张)。皇姑屯事件后,张世海一度被日军通缉和暗杀。张死后,1928、1928年2月28日,与王、邢世廉、米春林、徐祖义等人支持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结束了东北军阀混战的局面。到了20世纪30年代,国共再次开战,张世海不忍看到中国人自相残杀的局面。所以他隐姓埋名过着隐居生活。为了纪念那段历史,他的三个儿子后来分别被命名为张德邻、张德仁和张德俊。他的传奇事迹至今仍在东北一些地区和家乡广为流传。
张宇:
张宇:男,汉族,山东莒县安庄镇中安村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淮海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建国后,他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他身经百战,战功累累,身负重伤十余次。回国后,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我决定回村养伤。因病于1995去世。
郭安西郭安西:男,汉族,救人英雄,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出生于1976,1995,12在沈阳军区某部队参军,参加过“98抗洪”松花江抗洪抢险,荣立集体二等功。20 11 1 1 1(农历十月十五)不顾个人安危,救出被困在村南岭姜窖存放红薯的村民,壮烈牺牲,年仅35岁。(向,请参考报告文学:山东莒县一老兵献出生命——我用生命换来你的机会。人民网日照2011 65438+2月5日,日照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决定追授郭安喜“日照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被评为2011日照“十大民生人物”。
2011“十大民生”颁奖演讲;
这位曾经身在军营的战士,临危不惧,再次冲锋陷阵,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他人换来了生机,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义气之歌。他的壮举将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正义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