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油剂的发展历程
化纤油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五代。20世纪50年代,普通涤纶长丝、锦纶长丝和纺丝都是用常规纺丝工艺制造的。这种第一代油剂主要由矿物油、乳化剂和抗静电剂组成。60年代制造变形丝和工业丝时对油剂的耐热要求提高,开发了以脂肪酸酯为主体的第二代油剂。70年代初、中期开发出第三代油剂,采用脂肪酸酯、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适应大包装、锭子变形的工艺。70年代中后期,高速纺丝工艺采用以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为主的第四代油剂。80年代至90年代初,化纤长丝向高速、超高速、多功能纤维发展,由改性环氧丙烷/环氧乙烷聚醚、组分和添加剂组成的具有低摩擦、超耐热、易润湿等特殊功能的第五代油剂也相应发展起来。
化纤油剂主要由平滑柔软剂、集束剂、抗静电剂、乳化剂和平衡调节剂组成。在制油过程中,单靠一种表面活性剂很难满足各方面的要求。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必须复配在一起,取长补短,发挥协同效应。
中国纺织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两点长期不会改变:只有保证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才能保证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纺织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首先,从国内情况来看,纺织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6543.8+0.3亿人的巨大消费决定了内需市场必须由我国自己的纺织行业来满足;纺织行业吸纳了2000万劳动力,其中80%来自农村,关系到10亿农民的生计。第二,从国际形势看,纺织行业是我国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在全球纺织产业格局中具有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分工明确、劳动力成本低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市场中占据约1/3的市场份额,且这一格局长期不会改变。
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排名第一。虽然2008年这个市场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但是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总额没有增加,但是市场份额增加了1.75%,对欧盟的出口总额增加了37%。二是东南亚周边国家。中国纺织业与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产业链结合越来越紧密。自2008年以来,对它们的化纤、纱线和织物出口大幅增加。第三是俄罗斯、拉美和非洲。这个新兴市场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增长迅速,但由于其加工能力不足,也为中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高端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消费比重大幅下降,而大众化产品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中国企业可以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保持销售增长,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