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早期历史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主岛命名为普洛钟,意为马来半岛尽头的岛屿。后来,新加坡被赋予了海峡之国的另一个称号,所以早期的中国移民把Selat(海峡)作为他们的起源,并称之为石头。1330年,中国元朝航海家王大元第一次来到新加坡,他在《岛略》一书中称之为丹麻溪,留下了“近年来苏库台王朝派出70余艘战船进攻丹麻溪,历时1个多月”的记载。1365年的《爪哇史颂》称新加坡塔木西克,而1430年(明朝宣德五年)绘制的郑和航海图称新加坡淡马锡(海城)。直到14年底,梵文名称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国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领土和与中国的贸易。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他们的船只可以停泊和修理的港口,以便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1818年底,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南端建立了一个新的贸易港口。1819 65438+10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主岛,发现此地具备发展成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水域宽敞,很少受风暴影响,附近溪流有丰富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新加坡原属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1820,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确立,两个新条约正式签订,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直接受伦敦殖民办公室管辖。20世纪初,新加坡从一片沼泽地一跃成为第七大港口,也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本占领时期

1942-1945

日本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打响。日本的目标是占领东南亚以获取当地的自然资源。另外,日本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势必要拿下新加坡,将英国人彻底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的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救济祖国难民协会”只捐了一件物品抗日,就动员了东南亚800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4亿元人民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因为曾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组织志愿军英勇作战,遭到日本的嫉妒和疯狂报复。星洲沦陷后,日军对新加坡华人发动大规模屠杀(新加坡大屠杀),以发泄仇恨。

珍珠港事件后的第二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哥鲁登陆。开战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 2月15日(春节),白向日军山下丰臣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波改名为“赵南岛”,行政上称“赵南特别市”。同年2月,18至25日,为报复此前支持中国抗战的兴化志愿军和新加坡华人,日军以“大检证”为名展开清剿行动。日本当局在许多地方设立了“甄别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筛查所有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的中国男性,铲除一切“反日分子”。最后日军俘虏了2万人左右,大部分被带到郊区或偏僻的海边集体枪毙,其余的被送到泰国做苦役。日军还勒索东南亚华侨,要求他们交出5000万元作为奖金。山下外川智子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战,这笔奖金是你向日军赎罪的救命钱。”

由于资源的严重缺乏,许多人不得不在他们的花园里种植各种作物来吃饭。历经三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投降,新加坡人民皆大欢喜。最后于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楼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的三年半时间里,至少有500到65438+万新加坡华人被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英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落成,于2月1967立于美芝路。纪念碑的四面都有不同语言的碑文。中文部分写着:“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8日,日军占领新加坡,无数无辜平民惨遭杀害。用了20多年才把遗体收敛,重新安葬在这里,立碑永远悼念。”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会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缅怀在二战中遇难的平民。如果你对日据时期新加坡的历史感兴趣,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的视频。这个系列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情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永不忘。陈嘉庚、林谋生等烈士和新加坡先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和苦难,深深打动了新加坡的子孙。

走向自治和合并

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戒严令结束,海峡殖民地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下放,并成立了一个由官方和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咨询小组。这一制度在1947年7月成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和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获得自治。1961 5月27日,马来亚总理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宣布要联合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组成一个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公投,最终71%的人投了赞成票。1963年,新加坡与当时的马来亚合众国、沙捞越和沙巴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以摆脱英国的统治。

新加坡-马来西亚合并

1963-1965

合并后的新加坡开始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对治国方针有不同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公开矛盾发生在1963 65438+2月21日。李光耀总理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没有给予足够的预算来改善社会状况。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抱怨中央政府歧视他们,不但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一样的福利,反而给了他们一个硬碰硬的制度。双边经济之间的矛盾1964,1964二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税收从40%提高到60%,随后升温。时任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秀新表示,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导致军备预算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关闭中国银行在新加坡的分行,因为中国银行资助了马来亚的武装活动。

两地也有政治冲突。1963年,由UMNO、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波州选举。然而,不仅联盟党没有获得席位,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抢占。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工之间的挑拨离间,新加坡爆发种族骚乱。印度尼西亚特工谋杀了一名马来黄包车司机后逃跑。马来人以为是中国人,就报复了。结果双方都伤亡惨重。“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舞台中央。非马来人政党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的信条。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等主要反对党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取代保护原住民的“原住民优先”政策,作为民族平等的一种方式。行动党和UMNO之间的政治较量在新加坡引发了两次种族骚乱。最后,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总理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于8月7日1965要求新加坡撤出马来西亚。因此,8月9日,以UMNO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民议会紧急通过宪法修正案,国民议会以126赞成,0反对将新加波逐出联邦,于是该岛被迫独立。

新加坡共和国

1965至今

独立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并于9月21,1965加入联合国。同年,新加坡于5438年6月+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成立了东盟。作为一个小国,世界怀疑新加坡能否继续存在。除了主权争端,其他重要问题包括住房短缺以及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缺乏。失业率高达12%。

为了生存和生活,新加坡开始了一系列发展工业和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局,成立于1961,致力于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政策,重视制造业。句容工业区正式成立,冷、大巴窑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待遇。同年,经济发展局改组,句容镇管理局和新加坡发展银行也于当年成立。

快速的工业化使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产品出口国。新加坡国内的政治自由空间虽然逐渐受到压制,但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