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河南,古称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的土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这里黄河先沿贺兰山北上,再因阴山阻隔向东,再沿吕梁山南下,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宁夏青铜峡和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也称为内蒙古的“陶西”和“陶冬”。有时“河套平原”仅指陶冬,与银川平原并列。
陶冬分为巴彦高勒和西山嘴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盖”,以及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和呼和浩特平原)的“前盖”。有时河套平原被称为河套-土默川平原。
历史
春秋以前,河套地区的居民主要属于北地。
战国初期,赵武灵王把疆域扩大到阴山,建立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后来秦国和赵国相争,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秦统一六国后,蒙恬于215年至214年间,派十万大军将匈奴赶出河套,并在此迁来三万户,以守边境,设云中、九原二郡。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匈奴乘秦之乱,入侵河套。
西汉127年前,梁武帝派卫青打败匈奴两个国王娄烦和白羊,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的父亲颜尚书建议在河套建城,耕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了这一建议,设立朔方县(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五原县(今包头西)。
125建立西和县(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以前的云中县和定襄县,以及北地北部和商县。在汉代,大量的汉人移民到这一地区,居民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另外,迁到这里的匈奴成为半独立的诸侯,依附于汉朝,成为汉朝的雇佣军。
东汉初,河套的汉人迁到长山关(河北道马关)以东。汉光武帝年间,加入汉朝的匈奴人被迁到河套。之后北方八郡及其居民两次因羌而内迁,河套逐渐被羌和南匈奴占据。魏晋时期,拓跋家在河套立国。在滦化时期,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和长城以外的许多胡族政权的重要据点。到439年,北魏统一了华北。
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一度长期开垦。如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落成,塞北江南名闻千古”的诗句。隋末,移民迁至宁州、清(甘肃庆阳),突厥占领河套。直到618年,依附于突厥的张带着武都、当曲、婺源三县加入唐朝,才被中原王朝重新占领。唐朝统一战争后,梁政权被摧毁,陕西、宁夏的部分河套地区被唐朝兼并。
唐朝中后期,河套分属盛丰和嵊州的三守城、天德军和真武军管辖。840年,亡国后,回纥相继要求割地,被唐朝拒绝。梁末,天德使、真武使李思本相继被俘,和嵊州被辽占领。五代末期,党项兴起建立西夏,从北宋手中夺取了陕西和宁夏的部分河套,后来分别被西夏和金国占领。
元朝时,蒙古人开始向河套移民。明朝中期,河套被鞑靼人、瓦拉人和乌梁哈人占领。在清朝,河套被划归为由官员统治的内蒙古。清末,陕西、山西一部分人开始迁往河套。随着王同春的发展,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业区。
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将领傅曾驻扎在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扩展数据:
一、行政区划
1949以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渐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河套地区或以此地区为中心的更大范围。因此,1954年,国家废除绥远省建制后,批准内蒙古人民政府的申报,以“河套”命名国内一级行政区,即改陕西坝区为河套(今巴彦淖尔市陕坝)行政区。
第二,区域环境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和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为河套灌区。这片土地历代以盛产水生植物而闻名,所以民间有“黄河多灾多难,富不过一集”的说法。但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很多地方接近沙漠或半沙漠。
1,水文资源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等,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他们围绕着河套地区,犹如众星捧月,将河套文明推向了巅峰。与此同时,
2.自然资源
自元代以来,“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中,并有相对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以南、黄河沿岸地区。以乌拉山为界,东有前盖,西有后盖。还有以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为封面的,与河北的封底对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河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