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氯喹片的药理学和毒理学
氯喹主要作用于红细胞期的裂殖子,48 ~ 72小时后杀死血液中的裂殖子。本品对间日疟红外期无作用,故不能根治间日疟。恶性疟疾是可以治愈的。氯喹在红外期无效,对配子体无直接作用,因此不能用于病原学预防和阻断传播。氯喹处理后,疟原虫核断裂,细胞质出现空泡,疟色素聚集成团。已知氯喹不能直接杀死疟原虫,但能干扰其繁殖。这种产物与核蛋白有很强的结合力,氯喹通过其喹啉环上带负电的7-氯基团与DNA鸟嘌呤上的2-氨基的接近而插入到DNA双螺旋的两条链之间。它与DNA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止DNA复制和RNA转录。氯喹还能抑制磷酸掺入疟原虫的DNA和RNA,因核酸合成减少而干扰疟原虫的繁殖。用同位素标记氯喹的实验证明,被感染的红细胞可以大量积累氯喹,原虫的食物液泡和溶酶体是集中的部位。氯喹的浓度与食物液泡中的pH值有关。食物液泡中的pH呈酸性(分解血红蛋白的最适pH为4),可导致碱性药物氯喹的浓缩,消耗食物液泡中的氢离子,从而使食物液泡中的pH升高,造成消化血红蛋白的血红蛋白酶的损失。疟原虫不能消化摄入的血红蛋白,导致疟原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氨基酸缺乏,核糖核酸解体。另外,氯喹可以干扰脂肪酸进入磷脂,控制谷氨酸脱氢酶和己糖激酶。近年来,有人认为氯喹对疟原虫的早期作用是引起疟原虫色素凝集。疟色素的主要成分铁原卟啉ⅸ (FP)能损伤红细胞,与氯喹形成复合物,介导氯喹的化疗作用。推测原生动物体内存在一种或多种受体,即“FP缀合物”,可能是一种白蛋白,可与FP结合形成无毒复合物,保护原生动物生物膜免受FP损伤。氯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将“FP缀合物”与FP分离,形成毒性氯喹-FP复合物,从而发挥其抗疟作用。由于受体的改变,氯喹失去了应有的功能,这可能是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