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商品的发展历史
在清朝,在首都,家里有洋货的人,不是有政治地位,就是有经济实力。所以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作品里出现了很多洋货。一个丫鬟感冒了,还能吃一种叫“麻黄”的西药,可想而知贾家在鼎盛时期有多嚣张。
文学作品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实际上,现实生活更糟糕。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小沈阳为例。咸丰上台,抄了他家。在丢失的物品中,有10个dzmz,156个小铃铛,300个台钟,80个外国手表,可见洋货在这些达官贵人心目中的地位。
洋人叫“洋人”,洋货叫“洋货”,这是明清以后的说法。汉唐盛世,丝绸之路大开,格局像今天一样开放。李白《童子行》诗中有一句“落花何处游,笑入胡姬酒铺”,可见当时长安有西域姑娘经营的酒吧!当时外国人被称为“胡人”,所有来自外国的商品都标有“胡”字,以区别于中原的产品。比如胡椒、胡琴、小葱、胡芦巴、西葫芦、豆角、核桃、胡萝卜,甚至今天还挂在中国人嘴边的菠菜、玉米、西红柿、番石榴等物品,都是如此。
所以汉唐时期从西域而来,经过丝绸之路,故名“胡”;明清时从海上来,漂洋过海,故称“洋”。记得小时候还有一个词是“洋货”的代名词:“舶来品”因为是用船运的,不是骆驼背的。然而,这个词并不常用。
西汉张骞,游历十余载,下西域;东汉班超三十六骑打通丝绸之路。这些古代外交家真的值得后人敬佩。他们在增进外交关系、加强中外友谊的同时,还设法将外国的土特产移植到中国,落叶归根,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现在,人们对标有“胡”字样的食品或用品已经没有“洋货”的感觉了。
我一直以为晚香玉很可能原产于中国。看了徐克编的《清稗笔记》,才知道荒诞离奇,而且是舶来品。而且传入中国是清朝晚期。徐克在他的笔记中写道:“晚香玉,植物的花朵,也可以在首都找到。从西到西,西名土必满之。”晚上叫香,所以也叫月下香。“这种花在晚上会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而且是在北京植物园种植的。可惜,当它放出花朵的时候,已经被封闭了,只好孤芳自赏。”倚栏,拾香,披云,化晚妆”是清代诗人对这种花的描写。
鲁迅说“洋为中用”,毛泽东说“洋为中用”。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自信的民族,从来不怕对外开放,更不用说引进“洋货”了。但是,引进生产和发展对民族和国家是有利的。相反,还应该注意到,像嘉福的洋货,都堆积在小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