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的历史影响

蓝天白云下,巍峨的群山之间,一条名为杂谷脑的河流将薛城镇一分为二。一边是车辆熙熙攘攘的新街区,317国道从这里穿过。街上有很多餐馆和商店,商贩们正如火如荼地做着路人的生意。一边是安静的老街,人们过着安静平凡的生活。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

薛城镇,位于川西内陆高山峡谷的中心地带,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距理县23公里,距省会成都约180公里。羌族和部分藏汉民族主要居住在这里,地处藏羌文化走廊的核心。

薛城,古代边强之地,汉武帝时期(11)纳入中国版图。隋朝(584年)驻薛城,唐朝(628年)驻薛城县。此后,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民国都在这里设县。

因薛城“东屏一金官之秀,西有岷山之杰,南望全炉之危,北有寂静”,自汉武帝建立以来,历代都是边城县。特别是从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时期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唐朝与吐蕃之间发生了长期的战争,薛城作为当时唐朝的重要边疆,起到了守边控西域的作用。

如今,薛城镇不再受战争的干扰。它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安静小镇。然而,当我们走进薛城和老街,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遗迹,如边边大厦,宁江门城遗址,红军石标语,薛城老街等。它们中的许多仍然保留着唐朝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它辉煌的过去。

边边大厦是整个古城最著名、最耀眼的建筑景点。它坐落在薛城镇民俗博物馆一块突兀的天然岩石顶上。建筑由高7.9米的岩石桥台和高18米的两层木质建筑组成。它是一座四四方方的两层单檐歇山顶,素瓦屋顶,钩滴水,斗梁结构,古朴雄伟。

侧楼的编制是薛城的,薛城是为侧楼的编制而写的。公元830年,唐朝任命名臣李德裕为我使,管理边疆。李德裕来到薛城,为了加强守卫,鼓舞士气,商议边境事务,修建了边关大楼。只是历经千年风雨,原来的边楼早已被毁,现在的边楼是同治年间重建的1871。

登上楼梯,盛唐遗风薛城古镇的新貌尽收眼底。当时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被派往薛城。由于对李德裕的德行和品格的钦佩,她在《侧楼筹备》中写道,“随鸟飞云,八窗满秋,四十态出奇之强压。将军不会贪羌马,最高境界相见。边边建筑不仅是唐朝与吐蕃在川西军事对抗的历史见证,也是藏、羌、汉人民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象征。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城老街东口,是薛城古城宁江门遗址。该门建于明代,在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它是在乾隆年间重建的。现存的宁江门是清代遗址中留下的较为完整的门洞。大门宽2.75米,高6.5米,厚1.77米,拱形屋顶,全为石材,附墙为块料。程门洞的碑文落款为“乾隆五年”,上面刻有“宁江门”、“守边”等字样,为建城时所刻,是古代薛城在政治、军事上重要地位的体现。

宁江门城址门口还有一块红军的石刻标语,是红四方面军长征1935年刻的。有三个标语,保存完好,醒目。是红军长征经过澧县的历史见证,是红军长征留下的保存完好的革命文物。现已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边区和军事重镇,古代薛城还有鲜为人知的迷人美景。因境内地形奇特,有独特的“薛城十景”:狮头望月、熊耳秋风、龙山古雪、水向东流、石门声、怪笔筒、箭山夕照、古灯暮照、封侯。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吟诗赞薛城:“梓潼塔在南沟,笔架峰穿云,熊耳高看美景,超越江南为薛城。”

剑影早已褪去,边区已成历史。现在古城里的人过着安稳安稳的生活。只有唐代的边边楼和清代的宁江门还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向人们讲述着薛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