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如何种树?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乔杉。黄帝发现乔杉地区的人们,有些生活在树上,有些与动物生活在一起,是不文明和不安全的。他们教乔杉人砍伐树木,在水边的山坡上建造房屋。乔杉人民住上房子后,他们的日常生活方便多了,他们也不怕野生动物伤害他们。然而,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破坏森林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他们经常乱砍树木,几年后,乔杉周围的树都被砍倒了。
一场大雨,山洪暴发,洪水像猛兽一样从山上冲下来,卷走了几十个人和黄帝得力大臣的鼓、货,黄帝悲痛万分。雨过天晴后,黄帝亲自带领大臣上山查看,发现所有被砍伐森林的山麓都挡不住水,连地上的草都被冲走了。黄帝心情很沉重,就带头种了一棵小柏树。臣民效仿黄帝,纷纷种树种草。再过几年,桥国的山山水水郁郁葱葱。人们非常感激黄帝。从此,植树造林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黄帝当时种下的柏树依然挺立在陕西轩辕庙。这棵柏树高20多米,胸围7.8米。虽然经历了5000多年的风霜,但依然茁壮美丽,枝叶繁茂,树冠面积178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最早的植树记录
黄帝种树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中国植树造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礼记》说:“孟春之月,德在木”,意思是春天植树是最大的道德行为。早在公元前500年虞舜时代的宗法社会末期,就设立了一个负责山林的官员——关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部部长”。在于霞时代,有保护森林树木的行政法规。《周树大举篇》说:“俞之班,春三月,山不攀斧,使植物能长成树。”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文中的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公元前65,438+0,000多年的西周,国家设立了“林恒”和“山险”管理机构,主管种植、护林等事务。为了发动群众种树,甚至规定“不种树者无棺”(不种树者死后不赐棺)。
《诗经·潇雅》说:“周道如磐石,直如箭。”这短短的八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洛阳,主干道笔直平坦,道路两旁树木排列整齐。这不是谁辛辛苦苦种下的,而是官方规定,有路的地方就要种树,“要放房,要藏粮”,给护路人提供住宿。
“五六先生”不独爱菊花。
东晋的陶渊明不仅喜欢菊花和兰花,而且非常热衷于种柳树。退休后,他在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对种树的热情可见于他的诗句:“平原远时,好苗也孕育新意”;“我在窗下徘徊,我在厅前。”
柳树为什么叫“柳树”?
据古代传奇小说《说江》记载,杨迪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于是史记建议在堤上种柳树。杨迪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于是他下令在新开通的大运河两岸种植柳树,并亲自种植。御书赐杨柳一姓,享有与皇帝同姓的殊荣。从此,柳树就被称为“柳树”。这样,官民都渴望种树。不到两年,运河两岸的杨柳如画。虽然杨迪皇帝绝望了,他为了方便游览江南而开凿运河,但客观上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唐宋时期谁爱种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姓柳,而且迷恋柳。说来也巧,他去了柳州做刺史,带领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积种植柳树。于是,他写了一首多词“柳”的诗:“柳州柳刺史,植柳于柳江畔,戏谑之,传于流年。”但他不是因为爱柳树才种柳树的。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他造福人民的崇高情怀。“荫凉一落,满地皆盖,枯枝参天。”我很会为人着想,也不好意思传下去。"柳宗元一到柳州,就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亲自"亲手种了几百个橘子,满城都是春天的新味道。"他把种树的要领概括为:"种树的性质是它要适,它的栽培要平,它的土壤要老,它的建筑要密。"
白居易堪称“植树迷”。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他的官员做到哪里,哪里就种上树,哪里就种上花草树木。任中州刺史期间,出钱花木,带领童子仆从锄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种植桃、李、杏、李等多种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劳作其中,陶醉其中。他的诗《东坡上种花》生动地记录了这件事:“用钱买花,就种在城东坡上。但买花的不仅限于桃、李、梅子。百果人参杂,千枝先开。”在他的诗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植树的诗句:“亲手种两棵松树,把它当客人来谈”,“种下一棵光秃秃的月桂,早晚能看到一片森林。”
苏轼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种树。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种树,从不间断。他在他读书的山坡上种了成千上万棵松树。在《为植松而戏》诗中,他说:“我青年时代,曾植松遍东港。一开始动一寸根,就像插秧一样琐碎。”多年的植树经验使他掌握了丰富的植树技术,许多人前来向他学习。他的植树方法叫“东坡植松法”,写在《东坡杂记》里。他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柳于其上,状如画”,成为西湖“苏堤肖春”十景之一。流放黄州时,建东坡唐雪,四周柳、桑、竹、枣、栗等树,并赋诗一首,“去年东坡拾瓦砾,植黄桑三百尺。”
种下65438亿棵树的皇帝。
朱元璋以前是农民。据说是柿子救了他,所以他对柿子树情有独钟。朱元璋知道植树改善人民生活的好处。他曾经写过一道圣旨,说“好年景可以卖枣柿子,节俭年景可以当饭吃。”还下令“凡有农民田地五亩至十亩者,种桑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对利用荒地、闲地种树者,给予优惠政策,免税,树成有用后归个人所有。
1394年,朱元璋命户部宣天下,要求百姓必须种植多种桑枣,第一年每户种植200颗,第二年种植400颗,三年种植600颗。违规者被发配到云南流放,当地官员被要求上报种植结果并“记录回放”。据明代历史学家吴晗统计,在朱元璋传中,在朱元璋的推动下,全国植树6543.8+0亿多棵树。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