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古城乌江水运中心
汉代贵州北部乌江流域的下部,现在属于涪陵县。蜀汉西晋时期,汉府县和万宁县曾位于乌江干流。到西晋末年,社会动荡,皇族太平,土著自生自灭,持续200多年,期间建立动态不详。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首领田思和即位,梁武帝将疆域迁至凤州,后又迁至贵州(今彭水),包括贵州东部边境。郑玄元年(公元578年),新州总经理宇文述招安王元书,生下王元书,朝廷在偏僻之地设费州。
隋炀帝五年(公元585年)乌江设富川县(今思南、德江之间),十九年(公元599年)设武川县(今沿河县),是乌江沿岸正式建立县治的开始。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富川划归乾安郡(郡治今彭水)。吴川初迁李咏府(今黔江区),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梧州。历代在乌江沿岸设置郡县,多是因为水运的好处。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乌江支流洪渡河设立洪都郡,划归贵州(彭水郡治所)。这个网站仍然存在。唐林德二年(公元665年),在贵州设总督署,管辖附近各州,洪都成为乌江进入今贵州的门户。大使往返,官员转运,朝贡运输经过这里。同年,洪都县迁至弓疃(今龚滩镇)。洪都县迁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乌江航运的发展。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以后,诸州几经易名,梧州改名为泗州,又拨出一部分为飞州,朝廷对乌江中游的控制得到加强。至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泗州领吴川(州治,今沿江)、王思(乌江支流银江口)、琼斯(今银江河)三县;费州率领富川(治州,今思南)、塔多(今思南朝地)、富阳(今德江煎茶溪)、乐骋(今凤岗北)。除富阳和乐骋外,以上各县均位于乌江干流或支流沿岸。
唐代沿乌江通航河段设置郡府,体现了水运、港口、城镇之间的关系。水运促进了沿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县政府的设立促进了水运的发展。
唐朝对各级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当高宗被任命时,他被任命为来自南方的特使,并由五级以上的正直官员任命。御史到各郡去查,以决定升迁和调动。贵州、广西、肥州等地的沿江城镇和水路交通虽有一定发展,但与中原相比,仍是生活条件恶劣的闭塞地区,成为朝廷贬官、流放“罪人”的地方,被流放者十几人。如天宝五年(公元746年),陇右任命皇甫伟明得罪权臣李,贬为亳州总督;上元二年(公元761),周琴刺史魏仑因攻吐蕃失败,被贬入四川。同年,毛成徐若被贬为漳州滨华威;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齐鲁背信弃义失败,贬司马新州,同僚白之珍贬司马泗州,赵赞贬司马亳州。再如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成干太子造反被废,迁居贵州,清四年(公元659年),孙昌戊己因反对武则天的建立而被流放到贵州。至德二年(公元767年),大诗人李白辅佐王勇李林失败后,被流放至夜郎,后被赦免。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丞相吴起被撤名,迁至益州。上述人员流动,进入贵州,走水路方便,客流量也会相应增加。在唐诗编年史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刘禹锡的“送别义船主却归黔南”,“黔江秋水侵云霓,我未夜失。”这首诗表明,客运是当时水运的常规活动之一。
前洲是夔州路的贸易中心之一。熙宁六年(公元1073),在此设夔州道公司十年(公元1077),规定乾州营业税五万,比巴、中、万、渝还多。商人来回奔波,物资提供。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为赶上军粮运输,四川绥靖制度大使伊稀提出清理上游浮木,就近收集木材到黔州、泸州等州造船,以弥补私船不足,这就是乌江官船记载的开端。时至今日,沿河县仍有官船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