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偏袒,欲废太子,立之子为太子,引发了一系列斗争。
申生王子被李记陷害致死;公子伊吾和怕出逃,投靠翟,随行的有不少贤士,主要有五人,分别是:胡琰、赵帅、魏贵、司、介子推。介子推跟随重耳逃亡了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做好“艰难困苦”的准备。重耳最终能够回到晋国,成为晋国的国王,介子推尽了最大的努力。
重耳早年死了,他的父亲晋献公继承了他的王位,然后他的兄弟金龚辉继承了他的王位。重耳经常饥肠辘辘,赤身裸体。有一年,当他逃到卫国时,一个名叫头绪的随从偷走了重耳所有的物资和食物,逃到了山里。重耳没有食物,饥饿是无法忍受的。当重耳向农民要吃的东西时,他不想来吃饭,但农民们开玩笑说要用泥当饭吃。后来,重耳几乎因饥饿而晕倒。为了让重耳活着,介子推他到山沟里,在他腿上割下一块肉,和采摘的野菜一起煮给重耳吃。重耳喝完汤,舔了舔嘴,甚至说味道很好。不久,他慢慢恢复了体力,继续赶路。这时,重耳发现介之推一瘸一拐,迷惑不解,几经追问,他才明白真相。重耳非常感动,声称有一天他会成为国王,他会报答介休,奖励介休。在重耳遭受灾难的时候,介子推如此忠诚,实在难能可贵。
在结束了19年的逃亡生涯后,重耳突然从亡命之徒变成了晋文公,恰好是周王室内大乱,晋文公出兵勤王成功平息内乱,而晋文公也逐渐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成功后,奖励了当时和他一起逃亡的人,但不知何故,他只是忘了介绍他。对此,介子推并没有像胡岩、胡叔那样主动要求悬赏。他说,晋文公回归中国是天意。介子推认为忠君的行为是自然的,不需要得到赏赐,接受赏赐是可耻的。胡岩等人认为自己有功劳,是偷别人财物的贼,很难相处。介子推对晋文公没有怨恨,也不贪图名利。有的是看不上胡岩和胡大爷追求财富。比如,一些没有和晋文公一起逃跑的人,不得不说一些难听的话来换取小便宜。介子推为此非常生气,然后隐居在绵山,成了一个不吃鲁俊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经写过一首诗,“天下有龙飞。五蛇从之,Tamenojo辅。龙背叛了自己的家乡,得到了自己的位置。四条蛇左右跟随,得到了龙族的雨露。一条蛇羞死在中野。”邻居解释了张的委屈,写了一封信,晚上挂在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去叫介子推来封,才知道他已经消失在绵山了。晋文公亲自带着所有的马去绵山参观。谁知绵山蜿蜒数十里,山叠林深,却寻不到。急于求援的晋文公听信了恶棍的话,下令烧山三面。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都没有。晋文公让人在山前和山后放火,持续了方圆几英里。火三天没灭,介子推终究没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萎的柳树下发现了母子俩的尸骨。晋文公非常难过,他哭着在介子推的尸体前拜了一会儿,然后埋葬了尸体。他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我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条裙子,上面刻着一首血淋淋的诗:“愿我主永远清明。”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这时,晋文公非常难过,以此来表达他的悲伤。立即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为了惩罚自己的错误,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被勒令不生火,吃冷食。
晋文公拿了一根烧焦的柳条回宫,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从此,“足下”成为下属与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重的称谓,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上山祭祀介休,发现烧焦的柳树又复活了。一朵鲜嫩的绿芽送了出来,马上就给定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意在纪念介子推,警示自己时刻清明。
这个节日流传了很久,后来演变成纪念祖先的祭祀活动。至今,清明节已被定为法定假日。这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忙碌的人们放松心情,去郊游的好机会!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
清明节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尊思时”。因此,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育新土,折几根新鲜的绿枝插在坟墓里,然后磕头拜,最后吃完食物回家。
2.去郊游:
徒步也叫春游。古称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晴天赏花的习惯。古代很多人结伴出行,规模巨大。现在基本都是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出游,欣赏山川美景和田园风光。
3.摇摆:
在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旁有“皮”字,千字文也带走了这个字,意思是拉着皮绳移动。早在古代,人们为了从高处获得食物,就创造了在攀登中荡秋千的活动。它最初被称为“钱球”。传说是春秋时期北方山戎人所创。刚开始只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着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齐桓公征北山戎,把“钱球”带进了中原。到了汉武帝时期,“钱球”这个词被用在皇宫里作为生日祝福,意思是“钱球将永远活着”。后来,为了避免禁忌,“钱球”一词被颠倒为“摇摆”。后来逐渐演变成有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唐宋时期,荡秋千成为女子练习轻盈敏捷的游戏。玩秋千的时候,人在空中荡来荡去,自由自在的飞,很有意思。因为清明节到处荡秋千,所以有人叫它“荡秋千节”。
4.蹴鞠: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古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唐宋时期的皇帝大多重视蹴鞠这种军事训练方式,见面比赛时亲自观看。世界上有好的东西,但世界上有坏的东西。广泛开展,经常出现“球一天不掉”“球不离脚,脚不离球,华亭观战,万人瞻仰”的场面。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和中庸,社会文化心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强调“文化之治”,而忽视“武德”。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柔,却鄙视孔夫子的好胜精神和武功。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从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比赛。
也有人说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6.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夜晚,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一串五颜六色的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7、刘岱柳树:
清明节有美丽的春风和树木。人们在这一天去远足、扫墓、上坟。人人都要穿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这个习俗是从哪里来的?传说与宋代大诗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经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间。当时的艺妓都很爱自己的才华,并以受到柳永的青睐为荣。但柳永因为命不好,一生仕途不被允许。虽然考取了进士,却在襄阳穷困潦倒而死。他的丧葬费全部由仰慕他的歌手筹集。每年清明节,歌女都会在他的坟前插上柳枝作为纪念,清明插柳枝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朝就有了。唐朝的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佩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危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十分盛行。人们郊游回来,在家里插柳避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清明节种柳总是与避疾避疫有关。春节期间气候转暖,各种病菌开始大量繁殖,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医疗条件不佳的情况下摇柳摇枝。
清明节插柳穿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人们插柳穿柳,是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其实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义,古人赋予了柳各种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清明节有两层含义:自然和人文。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祖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干支八卦的时间有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