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江特大洪水
从5月中旬1998开始,长江中下游大范围降雨,水位迅速上涨。洞庭湖、鄱阳湖基本蓄满,湖南湘江、沅水,江西信江、抚河、长江先后达到历史最高水位,与长江上游来水初步形成相互支撑之势。6月下旬,长江三峡以上流域持续数日至暴雨;7月2日,宜昌出现第一次洪峰,中上游洪水交汇。从此全流域洪水开始,干流连续出现8次。沙市至九江干流水位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0.55 ~ 1.25m;沙市水位三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954 44.67米,最高达45.22米..8月中旬,三峡、清江出现大到暴雨,长江沿线大范围河段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较长一段时间。宜昌和汉口当年流量最大,沙市和汉口水位最高。九江长江大堤8月7日决口,湖南湖北也有多处决口。洪水从6月中旬持续到9月,沙市、监利、罗山、汉口、九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57 ~ 76d,监利-罗山、武穴-九江段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40多天。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654.38+0.586万亩,中下游五省共654.38+0.705圩堤,已淹耕地295万亩。受灾农田多为渍涝,受灾人口230万人,死亡654.38+0.562人,受灾人口229万人。抗洪抢险动员了解放军20多万人,670万人。国家拨款数十亿元用于抢险,各地调集6543.8+00亿元用于抗洪抢险物资,社会各界捐款50亿元。
(2)洪水的成因
1.自然原因
长江流域降水丰富,但分布不均。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8-9月,长江流域1998 6-8月平均降雨量670mm,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mm。汛期,雨带出现南北拉锯、上下游摆动的现象,使上下游洪水相遇;厄尔尼诺强暖湿气流带来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连续洪峰。拉尼娜,随后的厄尔尼诺,突然扼杀了本该如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让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洪水再度紧张。整个过程造成长江流域主汛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导致流域连续发生三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同时,流域暴雨的移动方向是从中上游向中下游移动,造成干支流洪水和洪峰重叠,极大地加重了洪水。
长江从源头到河口全长6300km,上游比降在144m/100km ~ 485m/100km之间,而下游比降在宜昌以下只有2.8m/100km。上游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江汉平原和湖泊,库容降低。
2.人性因素
(1)砍伐森林
西南地区是我国现有林区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乱砍滥伐,特别是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进一步扩大和加剧了对天然林面积的破坏,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比50年代减少了50%。长江两岸的农田开垦、工厂建设、城市化,导致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四川省193个县中,仅有12个县森林覆盖率超过30%,部分县森林覆盖率不足3%。长江流域面积654.38+80万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每年有24亿吨土壤流失,5亿多吨泥沙流入东海。中游的河床现在高出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导致流量不变,水位抬高很多。
(2)中下游湖沼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围垦湖泊1/3以上,死亡湖泊1万以上,总面积1.3万km2以上,减少库容500多亿m3,相当于三峡库容的5.8倍。比如洞庭湖,1825面积6000km2,1949面积4350km2,141978面积31km2,1978面积只有2691km2,体积1k m2。由于泥沙淤积,湖底平均增加3.6cm每年;目前湖岸沙滩面积已达654.38+20万hm2,并以每年666.7hm2的速度扩张。与1937相比,洞庭湖城陵矶长江入口河床抬高2m左右,相同水位下泄洪量减少25000 m3/s。湖南省有严重淤积的大型水库5座,总输沙量1.65、438+0.4亿m3,中型水库210座,严重淤积水库35座。由于湖泊、水库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在同样来水量的情况下,长江水位比以前高。
(3)人口爆炸导致的土地过度开发。
1998长江中游洪水具有流量中等、水位高、灾害大的特点。这与人口剧增、土地过度开发密切相关。到1991年,仅长江流域的人口就将达到3.97亿,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8%,却要养活全国1/3的人口。川江流域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6%,农业区垦殖率很高。上游约有264万公顷旱地,几乎全部作为坡耕地耕种。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 ~ 45.6%。大渡河中游的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占70% ~ 90%,这些坡地大多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沿坡耕种。坡度大于20°时,侵蚀模数达到每公顷5000 ~ 6000 t。根据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计算,林地、灌木林、草地和农用地年侵蚀量分别占6%、11%、23%和60%,入河泥沙贡献率分别占6%、12%、35%和46%。
(3)减灾对策
1.退耕还湖还林。
退耕还林还湖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粮食问题,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坡度大于25°的山坡上,要坚决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条件好的缓坡地区可以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制度。对于目前未开发的海滩,应严格停止填海;对调蓄洪水无显著影响的圩区可继续保留,但应提高防洪标准;对阻碍行蓄洪的圩区要坚决整治,建设安全岛(台)、安全建筑、物资和人员紧急转移道路等安全措施,使其随时可以作为蓄滞洪区使用;对于防洪能力差或曾经是鱼类重要产卵场的圩区,要坚决“退耕还渔”,改造为半封闭圩区养殖。
2.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推广坡改梯、等高种植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加强林业建设
1)加强天然林管理。首先,禁止砍伐天然林,尽快制定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逐步过渡到按类型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建立国家水源林区,大力发展长江上游两岸10km、南岭、雪峰山、武陵山、秦巴山、大巴山、桐柏山、天目山、武夷山、幕府山等山区水土保持林,使中上游防护林面积达到50% ~ 70%,中下游达到30%以上。
2)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次生林改造。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飞播林和新造林,需要常年封山,才能尽快发挥保护效益。
3)加快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公益林建设。在土壤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的地区,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喀斯特山区、红壤丘陵区,要加大对人工林的投入。造林工作应当实行乔、灌、草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封山育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设防护-用材林型、防护-经济林型、防护-薪炭林型、防护-特种林型等多林复合林。,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功能。
4)合理解决转岗职工安置费用和上游地区造林绿化费用。以地方融资和中央投资为主,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5)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在不适宜造林的高山草甸、坡地和干热河谷地区,应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开展河滩和湖沼调查,增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湿地开发前,应认真进行生态和防洪评价,以充分发挥湿地的蓄洪和调蓄径流功能。
5.开展流域总体规划。
调整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而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在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从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考虑,关键是建立统一协调的流域管理机构,对重大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决策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合理配置流域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争取三个效益最佳。
6.建立生态经济核算体系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鉴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必须通过政策和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森林价格体系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的决定。
7.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通过加强以国家制定的五部环境保护法和八部资源保护法为核心的干部群众环境教育,坚决制止毁林开荒和不合理用地,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
8.加强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科技示范,逐步推广先进科技成果,特别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流域管理生态经济评价、资源价值评估、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建立长江流域土地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和动态遥感系统,解决暴雨洪水的准确预测、预报和预警。
思考问题
1.下垫面因素如何影响洪水灾害?
2.简述长江防洪措施。
3.如何理解非工程防洪措施?
4.如何提高个人的防洪意识?
5.1975河南特大洪灾有哪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