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宗教信仰

(东正教)

正统信仰的确立

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978-1015在位),娶拜占庭马王室公主安娜为妻,988年接受东正教,史称“玫瑰受洗”。

1037年,俄国(基辅)主教建立,1037-1448年,基辅主教由君士坦丁堡“全基督教宗主教”任命;1448年,主教会议自行召开,梁赞主教和俄国约拿被选为主教。随着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俄罗斯教会的势力逐渐加强,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1589年,俄罗斯成为牧首辖区(patriarchate),取得了与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和耶路撒冷平等的地位。

宗教权力依附于皇权,宗教权力与沙皇的世俗权力融为一体,形成“权力交响曲”,但一直持续到彼得大帝。1650年设立寺院衙门,加强对宗教事务的控制。

莫斯科尼康宗主教(1652-1667)的宗教改革,企图加强教会的权力,使其高于皇权。遭到了传统主义者和沙皇政权的反对,导致了教会的分裂:东正教派(尼康派)和旧伦理派(分离派)。1667年,宗教会议罢黜尼康,确立“沙皇的权力高于宗主教和所有主教”,但作为妥协,废除了寺院衙门,承认教会拥有独立的经济管理权和司法权。

1701年,寺院衙门恢复,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1721年,彼得的《圣旨》和《宗教宪章》决定根据新教原则成立宗教委员会(主教会),以取代父权制。宗教委员会的成员由皇帝任命。

凯瑟琳二世(1762-1796)进一步加强了对教会的控制。与此同时,东正教成为沙皇专制制度的支柱之一。

尼古拉一世(1825-1855)提出了“正统宗教、专制和民族精神”三位一体的理论。1917十月革命前,70%的人信仰东正教。

苏联时期东正教的衰落和苏联解体后东正教的复兴。1918宣布“政教分离”。1923废除了宗法制度。1943年复辟家长制。

基督教(东正教)信仰使俄罗斯人充满了基督教精神和理想的救赎与极端主义。地狱和天堂之间没有炼狱。俄语中的христианинкрестьянин。

俄罗斯东正教的特点

(1)坚持正统不变的教义。没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教堂斯拉夫语用于俄罗斯教堂。《新约》俄文版出版于1820年,《圣经》俄文版出版于1876年。古代没有重要的宗教哲学家。

②强烈的苦修和神秘主义。“圣人愚人”的问题。他们的圣人不是宗教思想家,而是苦行僧和“圣人愚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和他的皇后曾把西伯利亚农民拉斯普京视为“先知”,视他为上宾,事事听从他的建议。不久之后,他们跟随这个癫痫僧侣的脚步,带着自己的王位和整个俄罗斯帝国消失在虚无中。

(3)偶像崇拜。843年,宗教会议确认了偶像崇拜的合法性。建于1493年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圣像是具有东正教特色的圣像崇拜。

(4)宗教权力依附于王权。例如,1395年,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写信给莫斯科大公瓦西里,说:“这位神圣的皇帝在教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其他统治者和统治者,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每个人生活的地区建立和巩固了真正的宗教...基督徒不可能有一个没有皇帝的教会。教会和皇帝大团结,在一个伟大的身体里;他们不能彼此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