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与门罗主义的异同及门户开放的历史意义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所谓“门户开放”和平等贸易机会。美国在承认大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所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共享”。“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不干涉任何条约、港口或任何既得利益;所有国家的货物均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各国不得对其他国家的船舶和运费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的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影响到大国的利益,因此并没有遭到大国的公开反对。相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热是暂时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屠杀中国的帝国主义联盟。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热衷于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打败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后,美国马上把目光转向中国。参议员贝里克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将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附近,我们不能两个都放弃。”美国政府想夺取中国的港湾,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民众开始了反战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沃德提出了对西方列强的“门户开放”政策。
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当拉美国家正在走向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美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从1822到1823,当欧洲“神圣联盟”试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美国的事情就是美国的事情”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民议会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任何欧洲大国都不得将美洲大陆上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他还说,美国不干涉欧洲大国的内政,也不允许欧洲大国干涉美国的事务。这份国情咨文通常被称为门罗宣言。它所包含的原理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主要有三层含义:(1)要求欧洲国家不要殖民西半球。这一原则既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在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罗斯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2)要求欧洲不得干涉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确保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美洲现有欧洲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美国。19的40年代后,美国又重提门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