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信息和历史背景是什么?

圆明园是清代修建的大型皇家园林,是清朝皇帝在盛夏避暑、听政、处理军政的场所。它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它由圆明园及其附属园林、长春园、蕲春园(后改名为万春园)、惜春园和惜春书院组成。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它位于北京海淀区。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它由圆明园及其附属的园长春园和蕲春园(后改名为万春园)组成。又称圆明三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清朝皇帝每年夏天都来这里避暑,听政,所以圆明园也被称为“颐和园”。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焚烧销毁证据,故遗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占地3.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景点150余处。它最初是由康熙皇帝给胤禛,皇帝黄的第四个儿子。康熙为其题写“圆明园”,“圆明”是雍正的名字。

雍正1722年即位后,对原有的花园进行了扩建,在花园的南面修建了郑达光明堂、秦征堂以及内阁、六部、军部的许多值房,希望夏天在这里“避噪听政”。

乾隆年间,除圆明园局部增建重建外,紧接东面建长春园,东南并入万春园。至此,圆明园格局基本形成,嘉庆、道光年间多次修缮扩建。

1860,1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同治皇帝想修,但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八国联军之后,圆明园被军阀破坏,被土匪袭击,最后成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经营了150多年,曾以其宏大的地理规模、杰出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建筑景观、丰富的文化收藏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一切园艺艺术的典范”和“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园林特色

圆明园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融合了东西方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了观景、分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汇聚了各种造园手法。堪称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和巅峰之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

整个圆明园规模宏大,三园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公里。三园共123座,其中圆明园69座,长春园24座,蕲春园30座,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原有19个园门,5个水闸。

园内有宫、亭、阁、亭等建筑群140多组,木桥、石桥100多座,景点100多处。还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春华阁版权》等一大批珍贵书籍、字画、文房之宝。

圆明园是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林,水面占整个园林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经过颐和园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场铁门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紫碧山房,然后散落在各个园林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世界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

雍正年间,大规模修缮水道,连接全园湖泊,形成全园脉络。这些遍布公园的河流、湖泊、假山、岛屿相映成趣,颇有山水写意的意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