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美的逆行者是谁?骂多尔衮,动了刽子手,被称为当代苏武。

汉武帝元年,汉武帝命苏武举行祭祀,并担任出使匈奴的使节。匈奴人想尽办法要挟,劝其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在经历了19年的艰辛和苦难后,他终于在赵迪第六年的春天回到了他的故国长安。

不屈的苏武与接下来要介绍给你的主人公左之间有着巧合的关系。是苏武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激励了左,留下了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左的倔强,为今天的中国人留下了“最美逆行者”的精神火种。

中华文明,批判!

1644年3月,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自杀。4月29日,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满清联军击败,逃离北京。5月3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入京,北方领土由满清控制。

北方虽然灭亡了,但是明朝还没有灭亡。南京官方得知,崇祯皇帝死后,在史可法、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支持下,小斧王朱友松在南京登基,年号弘光,史称南明。

这个小斧王朱友松是谁?

他的父亲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最后洛阳城失陷后,被李自成剁成碎片,和鹿肉一起煮,被农民军吃掉。老斧王朱死得很惨。

在介绍主角左之前,有必要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南明的状况。

此时的南明,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规模还是财政税收,都不弱于满清,但朝廷从上到下都是乌烟瘴气的一团乱麻,就像一个脑瘫的胖子,颓废无力。

首先你看,朱友松皇帝是以难民的身份来到南京的。他像乞丐一样来了,饿着肚子,借钱吃饭。只是因为血缘关系近,一个大馅饼从天而降,砸在他头上,被推出去当皇帝。

另外,他虽然是君主出身,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治国方略。这个宝座就像捡的一样,他也不在乎。他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一件事,就是去听歌剧,朝廷的事务交给了马士英和阮大铖。

这两个人都收录在史书《奸臣传》里。马士英上台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赚钱,谁给钱就让谁当官,谁给钱多就让谁当大官。

阮大铖除了疯狂赚钱,还极力排斥异己,陷害政敌和有政治野心的官员,都被他排挤或陷害入狱。就连史可法也被从南京的权力核心推到了江北的前线。

总之,在当时的南明朝廷,无论是皇帝还是当政的大臣,没有一个人想重振士气,恢复中原。他们都忙着享乐赚钱,连最基本的清仓策略都没提。

然而,南京的君主和臣民正在自得其乐,而北京的摄政王多尔衮却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南明。但在发动武装进攻之前,满清在敌人面前给了南明一份大礼。

六月初,清朝派了一小队骑兵渡过黄河,给江南百姓发了一封信。

圣旨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自吹自擂,说崇祯皇帝的仇是大清报的。其次,他们释放虚伪的善意,提出联合围剿李自成。但这些话都是表面的,真正的目的是瓦解南明官民的心理,为清兵南下,彻底灭明铺路。

南明法院该如何应对这一外交事件?

6月23日,在史可法的敦促下,在南京登基的弘光皇帝朱友松与内阁大臣商议对策。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赶紧准备金银,成立使团,去北京与满清和谈,限时一个月内出发。

一个人想相信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只想玩玩的南明君臣对和谈寄予厚望,但使团出发日期却因大使未选定而一拖再拖。

为什么不能选呢?这位使者的游戏脚本说到了点子上:“没人敢去。”

你看,弱国没有外交。此时的南明小朝廷,从军队到文官,都是腐败透顶,根本不是满清八旗的对手。所有明智的人都知道“和平”是危险和困难的。

此外,北方战乱不断,盗贼横行,北方人纷纷南下。这时候他们能不能安全到达北京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肯定是九死一生。

这次任务一直等到左自告奋勇。

左,山东莱阳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生,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此时他是右御史顾问,兼任应天安徽巡抚,相当于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里的高级检察官。

从履历来看,他是一个精通司法的官员,但没有外交经验。为什么他会志愿去当一个随时可能死掉的外交大使?

左在给的奏折中说:“我的生命属于国家。去年七月,我奉崇祯皇帝之命视察江南。临行前,母亲陈对我说:你是秀才,朝廷感激你。现在朝廷需要你,你赶紧下手,不用管我。

我当时很难过,但是我不敢在妈妈面前哭。现在一年过去了,国家陷入困境,我的始皇帝殉难,我的母亲过世,我不忠不孝,我只有死。若能在先帝灵柩前报功,死而无憾。"

崇祯皇帝死了,该汇报什么工作?左不是在胡说八道,而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忠于职守,信守承诺,这当然是作为一个外交大使的必备素质。

你注意到左在报纸上提到他的母亲陈了吗?

去年夏天走的时候,他不敢在义母面前哭,可见这位伟大的母亲是多么的坚定和坚强。她不仅给了左生命,也给了左一个有正义感的精神世界。后来,她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儿子最后的管教。

1643年,左在京与母亲告别,不料却成了永别。李自成攻取北京时,陈一人在京,左远在千里之外。这时,在京的满清文臣都怕死,纷纷投降,其中就有左的堂弟左茅台。(详细看:李自成进京时跪下投降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很惨”)

李自成狼狈逃离北京的时候,很多人在满清接管北京之前的这个时候逃离了北京。陈还让左茅台送她回山东莱阳老家,一切正常。然而,当他到达河北白沟时,陈突然自杀了。

当时发生了什么?陈为什么要自杀?

王世贞在《我在赤北谈》中记录了他从莱阳书生宋濂那里亲耳听到的话。原来陈早就打定了死的主意,而他之所以不在北京自杀,是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等待白沟。

你为什么在白沟自杀?

白沟是北宋时期的宋金边界。北宋名臣张叔夜向及时雨和宋江求爱,受尽靖康之辱后拒绝踏上统治者的土地,于是在白沟自杀。

原来,陈是在模仿的故事。在为自己选择这个最终目的地之前,她一定是再三考虑过的。临死前还打电话给侄子左茅台,批评他向李自成投降,然后给儿子留下遗言,让左茅台转告左。

作为母亲,陈用自己的生命告诫儿子,不要意志薄弱,苟且偷生。有这样的母亲,左怎敢辱没母亲的教诲?

除了他的母亲,还有一个人在左出国时给了他精神上的启迪,那就是前面提到的苏武。

崇祯九年,左任陕西韩城知县。当当地乡绅要求修复苏武祠堂时,左立即表示支持。一年后,修缮完成后,左还专门为苏子清墓写了一封奏章。他说,“每一寸土石都有其触动人心的忠诚。”

在他的心目中,汉武帝时期的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才华横溢,但根本无法与苏武相比。很难否认,苏武出使匈奴的精神,并没有在左的心中埋下报国的火种。

最后,弘光皇帝朱友松批准了左的请求,左知道去那里将是极其困难和危险的。

七月五日,使团正式组建,以左为团长,陈洪范为左司令,马为副,并以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十万匹作为礼物献给清朝。

除了谈判之外,左还有几件事要做:吊唁皇帝和崇祯皇后,查明太子下落,追封吴三桂并赏赐。

临行前,左特别向朱友松建议,“不要以此为臣之行为;这是成功的,所以不要依赖它。”显然,左是清醒的,对和谈的前景并不乐观,所以他要求朱友松不要过分依赖和谈,要有所准备。

7月18日,左率部北上,路途确实险象环生。

这次任务负担很重。首先,它被运过了长江。本来是安排对岸驻军接应的。到了才发现根本没人管。到了淮安,从市场上买马作为运力是不够的。无奈,只能兵分两路,散装绸缎,改走水路。简而言之,任务一团糟。

运输的痛苦还在其次,更苦的还在后面。

他们过黄河的时候,由于战乱,很多地方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村落枯萎荒芜,传教团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只能是露营。

此外,该特派团曾多次被匪徒劫持。9月1日,他们遇到十几个土匪劫持骑兵,随行警卫追捕了十几个人,保住了任务的辎重。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使团出发前并未与满清当局沟通,所以遇到满清官员把守的城池时,守城官员根本不让他们入城,甚至开枪射击。

就这样,使团一路在敌意中挣扎。然而,使代表团更加不安的是,他们不知道北京的满清当局对和谈的态度。

直到1年8月,使臣陈洪范和马才以私人身份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当然是拉拢吴三桂。但事与愿违。吴三桂根本不敢打开信,直接交给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看后大怒。

据说按照多尔衮的本意,根本不用招待南京代表团,直接回家了。后来经过讨论,为了表示更文明,允许代表团来北京,但人数大大减少。

但此时,千里之外的使团仍对此一无所知。

果不其然,9月18,代表团抵达德州,山东巡抚粗暴地告诉代表团,只允许三位大使带领100多人去北京,其他人都要留在天津静海。

离北京越近,特派团就越感到孤立和排斥。

北京内外开始戒严,严格审讯。只要有人给特派团送信,他们就会被逮捕审问。投降清朝的明朝前大臣们与使团划清界限,要么闭门不出,不敢接待,要么高喊要杀使节,出兵南下南京,以示对新领袖的忠诚。

比如使团派人去见洪承畴,洪承畴却沉默不语;派人去见吴三桂。吴三桂因为清朝法律严苛,害怕被怀疑,拒绝与他见面。态度最差的是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全峰,他开始骂:“你怎么敢不经摄政王允许就来见我?”

65438年10月3日,左率领的使团终于结束了历时两个半月的漫长旅程,在北京通州张家湾登陆。但他们一上岸,就在通州待了十几天,因为要和清朝争“礼”。

仪式是规则。在外交战场上,一个细节的安排可能会让一个国家在外交场合居高临下。

到了清朝,你准备以什么规格接收使团?

他们要把任务安排在四义阁,四义阁是接待国家的地方。换句话说,清政府把这件事当做主权国家来对待,相当于把南明当做自己的国家来对待。

这一事件在特派团内部引起了严重分歧。副使陈洪范认为可以接受,左坚决抵制,双方僵持不下,直到左第二天拿出两份重要文件。

文件是马士英起草的基本方针,要求“不屈膝,不辱生命,尊重中国式”。这是任务的基本行动指南和底线,属于机密,但左别无选择,只好拿出来平息争论。

后来,使团和清朝在这个问题上煞费苦心地争论,左始终不松口,坚持要和清朝平起平坐。

不要以为左固执,只是因为他强硬。此时他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派人联系前朝官员,给多尔衮写信,推动局势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些都是为了争取有利的结果。

张出征大典,是传教团反清的第一仗。由于左的坚不可摧,他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战术,同时不忘虚张声势,放出狠话,不惜血战。最后清朝被裂鸿寺接收,基本上给了南明平等的国家地位。

10月12日,清朝派出专员,以正式完备的礼仪仪式欢迎代表团入城。左入城时,身穿丧服,从正阳门进入皇城,仪式庄严,乐队齐鸣。这就足够有尊严了。相对于当时满清和南明的实力,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外交较量随时可能发生。果然,入城当天,清朝又给使团制造了新的困难。

同样,根据对等原则,外交大使必须向国家元首递交国书,但左派来递交国书的官员却没有把国书递出去。

原来清朝要礼部接受国书,等于又把使团当成自己的大臣了。递国书的官员知道这件事意义重大,就把国书带回了鸿胪寺。

你可能觉得斤斤计较没有意义,但在外交场合,这些细节都关系到国家的尊严。清朝人钻了空子,没想到使团防备坚守阵地。

第二天一早,就有四名满清官员闻讯赶到鸿胪寺索要国书。左断然拒绝,但前来的人仍纠缠不放,左愤怒地斥责他们,这使得四个官员失败。

任务又赢了,但是竞赛还没有结束。

这天下午,一位满族官员来到鸿胪寺。这个人叫林刚,是正黄旗人,精通汉语,通过了科举考试。他是满清最早的宰相之一。

在礼部官员失败后,林刚别无选择,只好来到鸿胪寺。他带了几个持刀的警卫,无疑是想在气势上压倒使团。在安排座位时,他让左坐在右边,这是另一个花招。

左边贵,坐右边就是不如对方。左当然不会上当,叫人拿来一把椅子,正好和林面对面坐下,这就叫对等。随后双方又怒不可遏,满语各种威胁,但左也不示弱,站出来辩解。

林刚总是沉默寡言,而他的弟弟总是滔滔不绝。这哥们老是威胁要出兵。左曰:“江南尚大,兵马甚多。不要小看它。”对方一听,勃然大怒,道:“江南不小。这些是谁的话?”左毛镝道:“我说,怎么了?”

协议陈洪范这时候也急了说,“任务好,怎么轻易受到武力威胁?要打,也不怕你,何况江南水乡。你的八旗骑兵未必能赢。”

争论激烈,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不欢而散。

左的强硬并不是为了在北京显示爱国主义,而是为了国家努力实现外交目标。只有涉及到国家体制时,他才会拒绝让步。

同时,自始至终,满清方面对和谈毫无诚意和兴趣。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兵南下,夺取整个中国。他们之所以遇到使团,只是看到明朝使团向他们屈服。

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外交。无论左如何努力,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较量中取得傲人的胜利,都是微不足道的。最后,他是个失败者。

最终使团承担的使命无一完成,给崇祯皇帝的奏章被断然否决。带进来的十万两白银、十万两黄金、十万缎,连同给吴三桂的赏赐,被迫离开。

你想和对方说话,对方却是强盗,根本不想说话。这次外交的失败不能归咎于左。他尽了最大努力,主要是因为弘光政权很弱。

10第15期,使团带来的财物被拿走后,使团在北京成了多余。多尔衮召集大臣们商量如何处理使团。

有人说杀了使团,多尔衮不同意。前面提到的全峰说,他要剃使团的头发,拘留北京的人。多尔衮没有回应。最后洪承畴出来说两国争权夺利,不削使就放。这时多尔衮说:“老洪说得对。”所以我准备把它放回任务中。

然而,对于这次任务来说,回家的路并不平坦,而对于左来说,这将是一条永不回头的路。

65438年10月27日,使团在300多名清兵的护送下出境。与其说是陪护,不如说是陪护。一路上所有人都在监视之下,不允许互相交谈,和犯人没什么区别。10月4日165438+到了沧州,一切还算正常。

然而,刚离开沧州,又来了一场风波。从这一刻开始,左将迎来他人生中最多彩的一幕。

林刚的弟弟追上了他,留下陈洪范一个人,使团中的其他人也被拘留。左至今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陈洪范副大使的叛逃。

陈洪范的兵变是整个故事的一大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陈洪范使左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从这一刻起,左终于要完成他“苏武”的伟大使命了。

沧州发生巨变,左知道这是一场灾难,于是想解散使团,解救随行的数百名士兵免遭灾难。作为任务的领导者,他想独自面对危险甚至死亡。然而,无论左如何努力,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离开了,大多数人留了下来。他们本可以离开,却被一种力量激励,选择了坚持,被囚禁甚至死亡。

最终,使团的一些成员被留在了沧州,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教练。几个人和左一起被护送进京,他们被安排在一家医院里,这就像是拘留一样。

七个月过去了,南京城被清军攻破,弘光政权灭亡了。此时,清朝开始撕掉伪装,强行发令,扣留在北京的使团也不例外。

马屈服了,向清廷投降,并命令部下接受理发令。在这个时候,只有左和他的部永远不会让步。在此期间,一名剃了头发的副手在未来投降。左大怒,让士兵用棍子打死这个人。

事件发生后,清廷以谋杀罪逮捕了左。左大声说:“他剃了头发来引诱我们投敌。我恨不得用军法砍下他的脑袋。我在执行我自己的军法,不关你的事。我杀了人。来杀了我吧。”

多尔衮非常敬重左,于是他决定召集朝臣,面见左,劝他归降。这一天是左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

洪承畴来投降时,左说:“是鬼。我认识的洪承畴已经殉道了。”。洪承畴早已心虚,被左讽刺得哑口无言。

接下来,吏部侍郎陈明霞怒斥左,说:你是大明朝的一员。你今天怎么敢和我说话?陈明霞也无言以对。

另一个人对左说:你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富贵吗?左马上反驳道:你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吗?

这时,在场的汉族官员都不敢说话了。多尔衮只好亲自发话,说:“你既然是大明的臣子,怎么还吃我清朝半年的粮食?”

左马上回击说:“你吃了大明的粮食。你现在怎么能说我吃了你的粮食?”这句话让多尔衮脸色大变。一怒之下,就让人把左拖出去斩首。

左趾高气扬地走到菜市口刑场,向南方鞠躬,然后坐在地上说:“宁为南方鬼,不为北方王。”负责行刑的刽子手被他感动了。他跪在左面前痛哭,然后含泪将他处死。这时候突然刮起了风,北京的人哭着互相诉说,无数人送别。此时,距左母亲去世仅一年。

你可能觉得明朝死了,清朝欣欣向荣。这个时候选择弃暗投明,保命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左来说,在这个时候仍然忠于明朝是没有意义的。

不,左不仅仅是忠于明朝,更是忠于他内心对自己职责的承诺,忠于中华文明逆行、不屈的精神内核。

在左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苏武,还看到了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乱世之中,大家趋利避害无可厚非,但左愿意用生命证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逆行精神永不泯灭。

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才导致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无数白衣天使的英雄救美。

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成就了洪水肆虐江南时,一封家书跋涉千里回国的壮举。

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导致了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普通人责任的最美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