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征文比赛
摘要: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和移民的推动,三峡地区井盐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这从峡江流域的城市建设和变迁情况可以看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战争导致的持续不断的移民活动,使得中原、荆楚、巴蜀三大文化在这一地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碰撞和大融合,其中盐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战争;移民;盐业经济;三峡小镇;文化大融合
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稳步发展,到东汉后期,三峡地区井盐业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吴县(今辖重庆巫山、巫溪,湖北巴东、建始)、任瑶(今辖重庆云阳、开县、万州及湖北利川部分县)、临江(今辖重庆忠县、梁平、垫江、万州)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居民居住地也相对稳定,不再出现大规模移民现象
然而,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政治大分裂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割据政权众多,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以至于久违的移民潮因为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在中国再次涌动。控制着长江黄金水道的渝东三峡地区,成为军事进攻和峡外移民出入的主要通道,使峡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了猛烈的冲击。井盐工业作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撑,也在战乱频仍、移民不断的过程中得到了强烈的刺激,呈现出与秦汉不同的面貌,带来了整个三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从汉灵帝五年(公元188年)到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占领蜀国,全国的官僚和百姓纷纷逃离混乱。史书上说:“南阳、三福数万人逃往益州,却被称为东周兵。”①南阳地区的难民势必会从峡江水道带走更多的人,其中也有很多人滞留在峡江地区。
兴平元年,柳岩驾崩,朝廷任命刘璋为随军大使,接替其父柳岩统领益州田园;当时掌控朝廷的老将军董卓,力劝崔莉、郭范,以朝廷的名义,直接任命赵魏(原益州下司马)为东征统帅,要他领兵攻打荆州。当时《巴郡沈密、娄法、甘宁(三国志·武职·甘宁传)》说:‘甘宁也是巴郡临江人。’)反之,张必不堪重负,离开荆州”②。甘宁等人带领百姓顺流而下,实际上是投奔了吴栋政权。然而,赵阳接到圣旨后,却另有打算。他虽立即领兵沿江东下,但安禄山隐忍(他的故城在老县城平,长江北岸,云阳新县城东二十余里)停止前进。同年,赵阳向刘璋建议“分坝”:以垫江以上(今合川以北的嘉陵江、渠江河谷)为坝县,江州(重庆)至临江(忠县)为永宁县,詹仁至渝富(奉节)为牯岭县。”巴隋是分裂的”4。赵魏安禄山隐忍,将巴郡划分为新牯岭郡,统一两郡,对借助井盐保存精力、扩充军力具有重要意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赵匡胤以为万事俱备,就出发攻打成都,结果大败而亡。赵匡胤安禄山六年多,所率领的官兵驻扎在任燕、鱼凫等地,这是一次短暂的军事迁徙,与任燕、鱼凫两县井盐之利密切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③魏凡:《后汉柳岩传》0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影印本,1986。
②陈寿:《三国志·蜀志·柳岩传》卷三十一(引自《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影印本。1986。
④据《华阳国志·巴志》“建安六年(公元201),鱼归百丈,争巴之名”,刘璋改永宁县为巴县,牯岭县为巴东县,原巴县为巴西县,“为三巴”。参见昌渠:巴志,《华阳国志》(刘林注)第一卷,巴蜀书局,1984。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掌管荆州时,把盐泉流过的地方(今巫溪县)从吴县分割出来,设为北京郡(①)。由此可以看出,尚未建立蜀汉政权的刘备军事集团,为了获取军用盐泉的利益,非常重视当地盐业的生产和经营。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将诸葛亮、关羽等人留在荆州,派数万人经峡江水路到江州(今重庆),“自垫江北至涪城(今四川绵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会调兵遣将,决定白蒂(今重庆奉节)、江州、江阳(今四川泸州),但关羽会留在荆州”。可见诸葛亮等人也是通过峡江水道入川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两次率军入川,不少荆州军势必留在峡江一带。这可以看作是军事移民。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刘备仁在益州,分阳曲县、汉丰县。与此同时,刘备还将任瑶、鱼凫、汉丰、阳曲、宜都、京畿等六郡重新命名为牯岭郡④。刘备分县设县的举动,不仅表明蜀汉政权加强了对六县盐业的管理,六县也是产盐重镇,而且表明当时随着不断的过境移民和军事移民,任瑶等地的居民大大增加,其中从事食盐生产和运输的人员也会相应增加。为加强对三峡东部地区的控制,将武县划入京县后,该地区县级单位的行政区划将再次缩小。
蜀汉彰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试图拉拢地方势力,将牯岭郡的名称恢复为巴东郡。当年刘备和孙权一起攻打关羽,他要东征。七月,他率领军队攻打吴国。孙权发函求和,先主大怒,拒绝。吴的将领有、李逸、刘一等。转向女巫和秭归;(蜀)吴班、冯两将,各取其法,各归秭归。彰武二年(公元222年)六月,将军卢循袭蜀军大营,破营四十余处,败刘备于桂州阁,死数万人。后来刘备“自聚德阁回秭归,集散兵,弃舟,自径归鱼,改鱼归永安,秋八月,(蜀)退兵,归巫”。这时,“巴西郡太守阎志,派五千人从马忠到永安⑨,以加强永安的守备部队。从蜀吴战争的史实可以看出,由于军事原因,当时的渝富、吴县、秭归等地有不少过境移民。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蜀人大规模外迁,“东夷三万户
关中”⑩,其中相当一部分还通过渝东峡江水道东行。当年冬天,为加强对巴蜀地区的控制,曹魏主政的司马师将益州分为七郡(汉中、梓潼、广汉、涪陵、巴、巴西、巴东),巴郡、涪陵郡、巴东郡所属的三峡地区在凉州之内。金代以后,北方战事不断,大量北方流民南迁四川,而川西战事也很激烈,迫使大量四川人口东移,三峡地区人口呈现出由西向东移民的趋势。然而,李特和李雄大成政权的建立导致巴蜀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历史:“金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益州流民十余万,迁居荆州。李特之乱时,三蜀人南流,百姓东去,城池空空,野无烟火。荆州有10多万户家庭是穷游族。镇上的南疆军刘宏达给了他们田地和粮食,表扬了他们的才能,然后加以利用。难民们有点安全。”⑿上东下荆州很大一部分人口滞留在三峡东部地区进行经济开发。他们是难民,但实际上他们成了移民。其中也有不少人从事食盐生产和转运。由于战争的需要,随着移民的增加,到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井盐工业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北李玮道源(?——公元527年),其生卒时间大致相当于南宋、齐、梁两朝所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出版社:杨守敬《三国志县志校订》中说:“北京,县志中无此县。据华阳记载,该郡属益都,先祖复牯岭时所迁,疑是先祖领靖州时所置。”任乃强《华阳国志校注》说:“汉末刘备置南郡西益都郡,治夷陵。同时,巫北界为北京县,巫属巴东。”刘麟注《华阳国志》曰:“北京,汉续志无。刘备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改临江郡为益都郡,值得怀疑。“杨先生、任先生和刘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都推测北京是建安十五年刘备掌管荆州时脱离吴县的,而不是刘备任益州后的建安二十一年。本文持此观点。
② ⑦ ⑨ ⑿郭:蜀鉴,卷三,巴蜀书局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1985。
⑤ ⑧ ⑧陈寿:《三国志·蜀史·蜀古人传》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影印本,1986。
④ ⑤昌渠:八支,《华阳国志》(刘林注)第一卷,巴蜀书局,1984。
⑩常曲:《华阳大同志》(刘林注),第八卷,巴蜀书局,1984。
⑾《子同治魏健纪》(胡三省注)卷7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水镜·朱江水月》写道:
这条河向东流到临江县,向南流到王莽的绛县。《华阳纪》说:郡在志东东四百里,东接宜仁郡,有盐官。从县城北入盐井河(今重庆忠县泾河),有盐井,有户,溪水沿河而流。
这条河在东边,它将汇集南方和北方的运河。南水从涪陵县界流出,称为阳西,北流到巴东县南浦桥县以西。西溪边上有三口盐井,相隔数十步,以木为桶,直径五尺,不断修煮。溪水向北流入河道,称为南矶渠口,也叫洋溪口(2)。
(江)左边是汤溪河(今云阳汤溪河)。水源来自县城以北600多里的尚勇,向南流向礼县,两翼是100口盐井。巴川自给自足。颗粒大小呈方形,中心凸起,形似伞,故称“伞盐”。如果失败了,形状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一样。
河水向东,注入巫溪水(即大宁河,流经重庆巫溪、巫山两县,在巫山县城东侧汇入长江)。溪流...京京县在西,东转其北。水南有盐井,井在县北,故县名为京,建平县首府也④。
此外,南朝刘宋时期盛鸿志所著《荆州书》记载了一段关于当时统治巴东郡的鱼凫郡(5)的云:
八阵图下,东三里,有一冰碛,东西百步,南北四十步。冰碛上有盐泉,以木为桶有五口井。在过去,盐经常被服用。速溶沙,冬天夏天出来。
李道源省云韵县京县出产的井盐归建平县所有,宜仁县汤溪海滨有100口盐井,巴川县自给自足。西溪边、南浦桥县、临江县边上有三口盐井,都是从县北来的,都有盐井,盛宏之记载鱼复。从吴县、京畿、鱼凫、任瑶、南浦桥等县的城镇建设和变迁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据李道元《水经注》记载,吴县故城“四面环山,十二周一百一十步,溪旁深谷,东、西、北有大江”。1994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三峡队对吴县古城进行了调查、勘探和试掘。1997-1998期间,吴县老城区北城墙进一步挖掘。经过前期的调查和发掘,得出吴县故城遗址基本位于或重叠于现代巫山县老城区巫峡镇,并进一步推断巫山故城的建造日期为西晋。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队还在巫山县大厂坝双堰塘遗址西南大宁河东岸的河滩上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汉晋时期墓地,并发掘清理了十余座汉晋时期的砖石墓葬,获得了包括铜、陶、铁、银、玻璃等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表明这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晋时期家族墓葬区。由此可知,西晋太史五年(公元269年)设立的太常县早期城址很可能就位于那里。而北京郡则在汉末被刘备从吴县分出。到南北朝时,其郡内北方盐井所产盐已“归建平郡所有”。由此可见,京县(今巫溪县)的治所,实际上是由于县北盐泉流过的地方(今巫溪县宁昌古镇)盐业生产的繁荣,而成为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吴县古建筑和大厂、北京等城镇出现在峡江并非偶然。说明在进入金以后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水路交通便利的区位,吴县在古代就成为盐业经营和贩运的中心城镇,必然导致相对繁荣的商业集市。而远离大江的京县、泰昌县等古镇,虽然位于支流上,但主要是因为当时盐业经济活跃,自然聚集在城镇。因为这两个古镇都位于大宁河上,宁河峡江一水相连,所以可以想象当时这一带以及峡江东部制盐、贩盐的繁荣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② ③李道元:《水经注·江河注》(陈乔一注)第33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④ ⑦李道元:《水经注·江河注》(陈乔一注)第34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⑤据《华阳国志·八志》卷一:“鱼复郡,治郡。公孙述改名为白蒂,第二年张武改名为永安,初复宪玺。“案例:渝富县即现在的重庆奉节县。
⑥引自(宋代)《音乐史:太平宇宙》卷148,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1987。
⑧郑若奎:《重庆巫山县考古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三峡文化研究》第三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场景。宋人祝穆引用《荆州纪建平》中“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一句话来证明古俗(1),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晋以后,建平县有很多分属吴县、北京、太昌、建始、秭归、兴山的人,从事盐业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商业活动。
此外,李道元《水经注·河流志》记载,汤溪水岸有“翼盐井百口,巴川自给”,即今重庆云阳县云安镇所在地。因为汤溪河流经此地向南30里,盐运出井非常方便。因此,北周后期,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食盐产销管理,有效实行官营专卖,将县的治所从“南过其山,边过其河”的老城向东移了40%(今老县平,云阳新县东二十里)。从隋唐到今天,县城在向西迁到蓬溪河口以东之前,已有近1500年是县治所在地。还可以知道,塘西码头和大江港的盐业生产和运输业曾兴盛多年,随着移民的滞留,从事盐业生产和运输的人数逐渐增多。
此外,李道元的《水经注·河流志》记载“南浦桥县西溪疃边有盐井”,即重庆万州以南五十余里的长潭镇。磨刀溪,发源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杉树坪,流经长潭镇,在重庆市云阳县长江以南的新金口(李道元称洋溪口)汇入长江。直到上世纪70年代,长滩到新津口的大部分河段仍然可以木船通行,航运基本可以与各大河流相连。据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自1957年以来,在该镇磨刀溪两侧的胜集坪、水井堡、刘家旁、瓦窑坝、石龙门、关林、瓦庄坞等地连续发掘了20余座东汉砖拱墓,均为坐北朝南,出土了大量带有几何图案的青榫卯砖。所以刘备仁在益州后,分阳曲县,县治设在万州长潭镇河东老城。金平五代以后,阳曲县设南浦县,安置地在湖北利川南屏镇。后来蜀中大乱,流民逃到阳曲旧地,设南浦桥县。阳曲县和所谓的南浦桥县都位于万州长潭镇河东古镇。至今,河东老城西侧磨刀溪山麓一带,尤其是西侧磨刀溪山麓,仍有许多古盐井遗址。笔者认为,长潭古镇之所以能成为当时渝东万州南部的人口密集区,并两次划归为县治③,不仅是因为水路交通便利,还因为西樵边上有盐井,“不能不煮”!在战乱频仍的年代,长滩古镇因为“无尽炊”的好处,成为了很多移民逃离和迁移的地方。由于人口的增加,这里的城市建设必然会相应发展,这一点从上述该地区出土的墓葬中可以得到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盛周(5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全书》影印本,1987。案例:据《晋书·地理十五年卷》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金分别拥有的建平郡,是同一个建平郡,统一了“巫、京、太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沙渠”八郡,占138。当时巴东县还没有脱离吴县。
(2)《隋书地理》卷二十九《云安郡·巴东郡》注:“旧日隐忍,下周变。"案例:元朝以后,方改名为"云阳"。
(3)杨守敬认为:“蜀第一名为阳曲县,晋第二名为阳曲县,南浦县,属巴东县,宋、齐、梁,即今治万县,在江北。南浦桥郡在江南,何时置之,不得而知。”他的师傅熊惠珍说:“现在渡口河往西北流。往万县东南。”(见杨守敬编《蜀》、熊参《蜀》、校、《陈巧仪重校竹书》(卷三十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笔者认为杨、熊所说的与笔者实地考察了解到的万县沿革有较大出入。西魏二年(公元553年),江南的南浦桥县在宜仁县被分割为长江北岸西北的一些县,合置为玉泉县,移至江北竹溪河口(即李道元《水经注·江上》中所说的“北济渠”)左侧,即今天万州老城环城路南口一带,也就是今天万州的合并地。北周武帝天河时期(566-571),玉泉县改名安乡,改名万川县,后改名万川县。隋开帝十八年(公元598年),南浦桥郡由江南原名南浦桥郡改名为南浦郡。自唐代以来,一直由国家统治,或由县市统治。方多有“万”字头。刘麟注《华阳国志》说阳曲是“故城在今万县”,括号内注为“书简说建于万县西南五里杨飞山脚下,分钟说是今万县的市治”。宋代诗人郭云引用舒坚的话说,阳曲故城“在万县西南五十里杨飞山下”,与笔者考察认定的长潭镇河东故城位置大致相符。今天从重庆万州市到长滩镇是58里的车程,但是要注意,长滩不在万州的西南,在东南。引用顾祖禹《读史地纪要》说阳曲县现在是万县城(今万州老城)是错误的。此外,任乃强《华阳国志校注》说:阳曲“故城今龙驹坝”。但龙居巴仍在长滩以南60英里处。
刘备还把西北的一些郡划分为汉丰郡。汉丰县老城现在归重庆开县管辖,井盐的产地在它以北五十多里的温塘峡。温塘峡位于蓬溪河(今开县温泉镇)清水河段,也就是李道元所说的“巴曲水”。巴曲水”西南流向其县,西流向人民峡。潭泾河西出峡谷,东流汉丰县城,西至蓬溪。彭溪口(位于云阳县新县城西)叫彭溪口,在县城以西60里,往南流入河中。据实地考察,温塘峡谷全长不到4华里,古盐井分布在峡谷东西两侧,至今仍有遗址可寻。当地有个民间传说云:“古时候,有个猎人见白羊在河边舔盐泉,尝起来咸咸的,便挖沙为坑,取其卤水。”(2)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石人县东塘西河早在西汉初年就开始打井取卤煮盐,石人县也因此配备了盐官。但刘备将石人县西北的蓬溪河上游定为汉丰县,该县也有井盐产区。显然,这一举措完全是出于加强该地区食盐产、运、销管理的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带盐业的繁荣和发展,不仅汉丰县成为这一带人口密集的城镇,而且程镇也因人口的增加而逐渐聚集在潭靖西与清水交汇的地方(即靠近温塘峡谷的地方)。
至于巴东县所在的鱼凫县,从《荆州图》记载的“盐惯取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该地区盐业的发展并非始于南北朝时期。因其有夔门的天然屏障,“为四川之口,控制荆楚上游”,自古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秦汉之际,已设为蔚县。东汉末划归巴东县后,随着军事移民的增多和军事需求的增加,那里的井盐逐渐得到了发展。巴东县所在的白帝城已成为三峡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其城镇规模也相应扩大。李道元《水经注·河流》中说:“河水向东流至永安宫之南,刘备终于到了。诸葛亮也被留了下来。其间平地可二十里,山川宽阔,峡中无物,城围十余里...”(3)由此可以说明,当刘备兵败退回鱼复,改鱼复县称“永安”时,白蒂老城区已扩大到其西部平坦开阔的地区(即现在奉节县老城区已被撤空)。
峡江水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四川盆地与峡外广大地区的唯一主要水道。随着战争的需要,造船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三国之后,方舟可直达吴京,完全可以为峡外盐的运销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北京、大厂、宜仁、汉丰、阳曲、临江等县盐产地虽然地处山区,但离大河不远,有支流相连,实际上为盐运出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吴县、鱼凫、宜仁、临江等县位于各支流流入河道的港口,控制着当地盐运的咽喉。随着盐业的发展,/这些地方必将成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镇。如果说三峡的井盐和峡江水道的好处是先秦时期战乱和移民的原因,那么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移民的推动,三峡地区的井盐工业和水路交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其中盐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争,实际上是中原、荆楚、巴蜀三大经济区之间的较量,也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三大文化圈之间的相互抵抗。虽然上述三种文化在秦汉时期基本融合,但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和地方利己主义的存在,自东汉末年开始,各自的地域特色逐渐显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势,再加上历来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国之瑰宝的盐业经济,不仅成为历代王朝用兵过境的通道,也为因战乱而逃亡迁徙的中原、川中移民提供了理想的去处。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移民激增,再加上统治集团的军事政治需要,这一地区的盐业经济才能长期活跃,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战争导致的持续不断的移民活动,使得中原、荆楚、巴蜀三大文化在这一地区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碰撞和大融合。粗犷、淳朴、神秘、世故的巴文化,不仅与美丽绚丽的蜀文化和丰富谨慎、好奇灵巧的楚文化紧密结合,而且与瑰丽多彩的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③李道元《水经注·江河注》(陈巧仪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②参见我的随笔:渝东古盐井一游,今日重庆,2002年第4期。
三国盐业与移民文化研究
三国魏晋时期的三峡
还有,南北朝时期
任贵元
摘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和移民的推动,三峡地区的盐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反过来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沿河城镇的建设和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断的迁徙导致的战乱使中原、楚谨和巴蜀三大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其中,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