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历史上没有宋江征讨方腊这一说。

水浒传中的方腊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和历史上的方腊不是一回事,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和小说中的描写也是两回事。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宋江和方腊这两个历史人物似乎没有交集,所以宋江更不可能征服方腊。北宋惠宗时期爆发了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但前者在规模和影响上均优于后者。那么方腊起义的前前后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好好看看。

准确地说,方腊起义爆发于北宋惠宗宣和二年十月(1120),结束于次年四月(1121)。只用了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像夏天的一场风暴。但是到了北宋,* * *为了平息混乱费了很大的劲,因为起义的规模、人数、影响真的很多,整个东南都震惊了。说到这里,我们还要再问一个问题。方腊为什么要造反闹事?

如果非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方腊起义的直接原因,“六贼”二字更为贴切。“六贼”是指北宋时期的六大汉奸,即蔡京、王符、梁实诚、童贯、朱尧[6]提携。如果你翻翻宋史,会发现除了梁世成和童贯,其他四个哥们都归入《奸臣传》,都可以以这个身份留名。可以说,整个宋徽宗20多年的统治一直是由“六大盗”主导的。惠宗皇帝偏爱这六个人,他们的党羽和爪牙遍布朝野。他们就像一张巨大的黑网,被已经虚弱的北宋死死地罩住了。现在让我们来关注蔡京和朱烨做了什么。

蔡京在Xi宁做了三年的秀才。惠宗在位期间,四次出访,不仅是大官,而且颇有才华,尤其擅长书法。现在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书法《苏黄》中的“蔡”字,其实本来指的就是这位蔡京先生,但是因为这家伙做了很多坏事,人品确实差了一点,被人看不起,所以后人就把“蔡”改成了蔡京的堂弟蔡襄。可见,一个人就算天赋再高,技术再棒,人品不干净,人家也认不出你。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虽然历史的真相似乎有些模糊,但至少是非的标准还是清晰的。

蔡京早年追随维新派,但元五初年,维新派瓦解,他转向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这时,蔡先生作为开封知府,在五天之内就把招募方式改为仆役方式。当时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笑着夸他:“如果人人都像你小子那么能干,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但是,司马光当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错了。

少生初年,哲宗恢复新法,再次开办维新派。这时,蔡先生又改变了自己,投靠了改造学校。当张想把仆役法改为招募法时,也不见有什么进展。蔡先生再次站起来,拍着胸脯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叹息,我们保证恢复宁时期的征兵办法!“这样善变的人,可以和俄罗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相提并论。

通过以上,读者估计已经看透了这个人的真实面目,那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投机者和骑墙派。这样的人一旦掌权,真的会很好玩。惠宗执政期间,蔡京打着变法的旗号,没有做任何符合熙宁变法原则的事情。所谓的“新法”完全成了他们打击政敌、排斥异己的工具。不仅如此,买官卖官更是肆无忌惮。“三千贯,直秘阁,五百贯,还有一句”是蔡京等人说的。

在宋朝的皇帝中,惠宗的赵霁是最奢侈浪费的皇帝之一。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手下的一批马屁精、马屁精们先后成立了西城所、星宇局、迎凤局、苏杭人工局等几个专门为他们取乐的机构。

西城院原由太监杨坚主持。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人民那里勒索土地所有权,然后增加税收。这种剥削方式开始在汝州蔓延,并逐渐蔓延到JD.COM、靖西、淮南等地区。在荒山、废堤、废堰等根本无法耕种的地方,强迫人们租借种子,然后定额收取租金。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难,房租都不允许减。杨坚死后,李严接手,剥削程度加大。

迎丰局和建设局位于苏杭,各种花、石、竹、竹主要由朱义忠和郑铮需求,“花、石类”一词由此而来。他们把异域的花石竹木从苏杭运到开封府,供惠宗和蔡京欣赏,运送花石的钢船被称为“花石班”。

在朱烨的拇指项圈下,一旦发现有一种奇怪的花石竹木,中士就径直走进他的家,并没有立即把它带走。而是用一块黄布盖起来,让家里人照顾。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就被指责“不尊重”,然后借机敲诈。当他们被运走时,他们推倒围墙,拆毁房屋,强迫人民卖掉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家庭被毁,到处都有人死去。而且在去开封的路上,为了顺利通过,拆桥、拆门、拆房子的事也屡见不鲜。船不够时,粮船商船随意拦截,不考虑对百姓的影响。总之,这些机构浪费人和钱,无恶不作。如果说对华士纲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一次入侵宋朝的时候,蔡京家的一块巨石被李纲拔出来抵抗城门,为阻止金军破城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现在轮到方腊上场了。方腊,周目清溪县榜元洞人,盛产漆竹,方腊的职业也与漆竹有关。关于方腊的身份,史料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有人说方腊家里有漆园,他是漆园主人。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帮助渊源保护广场的常规帮手。谁对谁错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华世刚在这一带的影响相当严重,方腊就是直接受害者之一。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迫导致了后来的起义。虽然时间不到7个月,但也对奄奄一息的北宋造成了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