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本质
历史教育
《新华字典》对“历史”的解释是:1,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录。;4、指历史。[1]
历史分为广义和骑士精神。广义的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导论
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简称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世界上所有的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狭义的历史:对人类社会过去运动发展过程的研究。
历史的作用
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历史是镌刻在时间记忆中的回旋诗。”
历史,往往以惊人的相似性再现,如何从过去类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如何用古人的智慧来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历史。
所以历史有它最重要的功能——实际应用。
什么是治国之道?致力于国家,致力于名为天下的社会;什么是实用?我学以致用,将所用转化为实际运用。
“以史为鉴”和“明智地阅读历史”都强调历史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民族和人类都有启发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成为一个能够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思的民族,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全宇宙的幸事。
历史教育
定义
古迹
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和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历史教育是指人类社会各界开展的以历史为基础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历史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历史为依托,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师生共同探索成长的一种教育活动。
功能
中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先人早就认可“君子以知行,修身养性”的哲学,可见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深刻指出:“用史大有裨益,是人之重器,国之要道。”这体现了史学对人民和国家的巨大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主张中国人要“好史忧天下”,增强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认为“史学事关国家存亡”,“是研究国家兴亡、民族兴亡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和历史教育。
具体来说,历史教育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于个人,增强知识,促进思维,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自己认识和认识自己。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生活。
2.对于一个民族,强化民族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3.为了人类文明,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吸取前人的智慧和教训,造福人类。
中国历史教育
演变
历史教育
中国的历史教育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历史一直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文革后,学校历史教育逐渐恢复正常,培养了一大批新的历史研究者。
问题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在教育思想上的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以及历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历史教育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以下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高校历史教育举步维艰。高校历史系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主力军。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处于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窘境。相当一部分高校历史专业的新生基本都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感到不安。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历史系却缩小了招生规模,很多高校为了生存,把历史系改成了旅游文化管理系或者开设了旅游文化管理专业。
第二,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缺陷。中学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公民接受历史教育,了解祖国历史,主要是在中学阶段,也是在这个阶段塑造人格。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历史课程教学被忽视,历史课程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历史教育不与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格培养挂钩,主要是传授历史知识,尤其是政治教育。这种历史教育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中学历史教材多为大学历史教材的缩略版,概念多,结论现成,叙述形式平淡,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正在进行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试点。
4.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5.历史教师的水平有待提高。他们的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特级和高级教师的比例特别低。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是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教育教学培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6.初高中历史教学很难衔接。目前初中开设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高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而中国古代史是一门有限的选修课,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复难以避免,两者之间的难度和深度太大。这些问题给老师教学带来不便,也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第三,电影,小说等。赞美帝王将相,“戏谑”成了历史的惯例。优秀的电影和小说,如鸦片战争、林则徐、李自成等,在传播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电影和小说更在乎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小说都表现了被美化的封建帝王,在嬉笑怒骂中盲目赞美封建王朝的“太平盛世”,在“戏谑”和捏造中传播扭曲的“历史真相”。他们向观众和读者传播帝王将相会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和封建落后文化,其负面效应影响深远。
第四,公众历史知识贫乏,历史意识淡漠。根据对青少年中国历史知识的抽样调查,1065名受测者的平均分为27.69,通过率为15%,而受过高等教育者的平均分仅为33.46,仅比一般人高5.77分。一个体育明星不知道什么是卢沟桥。有些人穿着日本军服在城市里游行,他们的民族意识是如此的冷漠!至于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肆意破坏文物古迹,花巨资修复假古迹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改革
学校历史教育急需改革和反思。中国历史教育界的每一个人,也应该自觉地依靠历史知识,将历史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历史中的真理和前人的智慧。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历史传承的必要性和历史的实用功能。《百家讲坛》就是其中的优秀典范。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提倡“人民史观”,“在历史课程中进行人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把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把人民史与英雄史、政治经济军事史与科学文化生活史、历史知识与历史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和研究历史与记录创造历史结合起来,越来越突出历史教育对个人、民族和世界的现实作用,越来越突出历史教育的思想和智慧。
当前,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历史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在各地展开,并在探索中前进。期待广大历史教师能够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致力于灵活运用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感动、学会爱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实事求是。
让我们传承历史,学以致用!
各国的历史教育
中国
第一部分前言[2]
中学历史教科书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为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课程的性质
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唯物史观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示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学习历史的更多选择,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