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的发展

歌剧是集音乐(声乐和器乐)、戏剧(剧本和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和芭蕾舞)和舞台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通常由咏叹调、朗诵、二重唱、合唱、序曲、间奏、舞蹈场景等组成。(有时也用来说平实的英语和背诵)。早在古希腊戏剧中,就有合唱伴奏,有些朗诵甚至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奇迹剧也是香火弥漫,延续至今。而真正可以称之为“音乐剧”的现代西方歌剧,则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产生的。歌剧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所以和古典音乐一样,它不像当代流行音乐那样受欢迎,而现代音乐剧则被认为是歌剧的现代版本。

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统歌剧,直到格鲁克在1760年代引入“创新歌剧”来对抗正统歌剧的矫揉造作。今天18世纪著名的歌剧大师显然是莫扎特。莫扎特年轻时是以歌剧起家的,后来喜欢上了意大利语的歌剧,风靡全球,尤其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所有的女人》都是这样。而莫的倒数第二部歌剧《魔笛》(最后一部是《狄多国王的恩情》)是德国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美声风格的歌剧达到顶峰,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的歌剧在当时广受欢迎,至今仍常见于舞台上。同时,吉亚克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也成为法国大歌剧的典范,风靡全国。

19世纪下半叶被称为歌剧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理查·瓦格纳和居塞比·威尔第是德语和意大利语的领军人物。20世纪初,在黄金时代之后,西欧歌剧继续演变成不同的风格,如意大利现实主义和法国当代歌剧,以及普契尼·贾科茂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民族音乐学派的兴起创造了本土和西欧歌剧作品的并行发展。

在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经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如阿诺尔德·勋伯格和阿尔班·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12音阶作曲,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单音乐。随着录音技术的提高,像恩里科·卡鲁索这样的歌手已经成为戏曲圈以外的人所熟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戏曲也会在广播电视上播出,为广播媒体写的戏曲也出现了。歌剧(Opera),西方语言中歌剧的代表词,来源于拉丁语“Opus”(歌剧)的复数形式,后来在意大利语中引申为其他欧洲语言。顾名思义,歌剧的本意不仅包括舞台上的独唱、二重唱和合唱,还包括对话、表演和舞蹈。16年底,意大利佛罗伦萨,一群人文主义者组成了一个名为“Camerata with Good Society”的团体,复兴古希腊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认为古希腊戏剧的“合唱”部分其实就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古希腊戏剧其实和今天的歌剧一样,所有的情节都是用歌曲来解释的。因此,当已知历史上第一部由雅格布·佩里作曲、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歌剧《达芙妮》于1597年首演时,受到了众人的称赞,大家都认为“古希腊的戏剧精神成功复活了”。不过达芙妮最后不幸落选了,不过1600首演的另一套佩里的歌剧《欧瑞迪丝》还是偶尔排练一下。但是今天,歌剧世界中拥有标准剧目的最古老的歌剧《Flo》于1607年由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在曼图亚宫首演。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歌剧艺术的根源。

中世纪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一,是10世纪末的宗教剧。后来被神秘和奇迹所取代,盛行于14-16世纪。其次,以音乐、诗歌、戏剧等手段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田园剧,一直流行到16世纪,成为戏曲的重要起源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歌剧也预示着歌剧的诞生。作曲家用牧歌这种体裁在诗歌中写出一些戏剧性的场景,或者用一组牧歌来描述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一种形式被称为田园歌剧。

歌剧最直接的起源是15结尾的Intermedio。这是一些寓言剧、神剧或田园剧穿插在当时喜剧的场景之间。到了16世纪,场景之间的场间戏已经在剧情上形成了关联的故事,并加入了装饰性的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

歌剧于16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制作。当时,一批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经常在贵族巴尔迪和科尔西的家中聚会。他们热衷于恢复古希腊戏剧,并试图创造一种结合诗歌和音乐的生动艺术。他们认为复调艺术破坏了歌词意义的表达,主张使用单声部旋律。在实践中,他们发现在和声伴奏下自由唱出的音调不仅可以用在同一首诗中,也可以用在整部戏剧中。然后出现了最早的歌剧,当时叫田园剧。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及其特点

佛罗伦萨歌剧院

1.1597上演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由利努奇尼编剧,佩里作曲。因为这部作品的配乐只是片段,所以人们通常在1600上演,保持完整,由利努奇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奇尼作曲。

2.早期歌剧的特点:剧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加入了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的形式,演唱部分主要采用朗诵的形式。音域不广,节奏自由,有少量乐器伴奏,也用合唱。

罗马歌剧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勒里(约1550-1602),创作了《阿尼玛的祈祷》(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奠定了罗马歌剧的基础。灵与肉的化身实际上被历史学家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涉及宗教道德。

2.特点:注重壮观的歌剧场景带来的快感,并加入华丽的舞台设计、机构布景和芭蕾舞场景,每一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院

1.第一座歌剧院的建立:圣卡西诺(Saint cassiano)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座歌剧院,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向市民的过渡。蒙特威尔第是1617年的指挥,写了《胡里斯的归来》。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Flo》的创作,歌剧的主题与列奥努奇尼的《欧律狄刻》相似。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其丰富的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经验,结合16世纪音乐宝库中各种手段的运用,使《Flo》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特点:歌剧中大量使用咏叹调和对唱,注重情感表达,注重美声唱法,很少使用合唱。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不协和音程、拨弦、颤音等新音乐表现手法的运用。

那不勒斯歌剧院

1.向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年底,定型为18世纪的塞里亚歌剧,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往往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又因为对美声的追求,那些既有男性强大肺活量,又有女性柔和明亮音色的“太监”歌手大受欢迎。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音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勒曼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在声乐抒情性的基础上创作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给美声唱法以广阔的施展空间。代表人物是特奥多拉。

3.特点(也是歌剧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以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2)在结构形式上,原来的五幕歌剧改成了紧凑的三幕结构,在幕与幕之间经常穿插喜剧性的间奏(Intremezzo,在舞台入口处演出)。它以非常独特的序曲开始(快-慢-快三声部形式),宣叙调和回到开头的咏叹调交替进行,很少使用二重唱和合唱,也没有舞蹈。

3)两种不同的朗诵:一种是干朗诵,用于长对话或独白,独唱部分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擅长表达复杂的情感,也用于戏剧紧张场面。独奏由乐队伴奏。

4)回首咏叹调:此咏叹调为阿坝三声部曲式。作曲家通常会停止书写再现的A段,而只在B段结尾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开始重复,假装“回到开头”,并在结尾标记Fine(意为结束)。罗马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流派。他写于1681的歌剧《善与善与恶》,确立了歌剧序曲的典型模式,即“快-慢-快”三段式。同时,阿坝唱腔格式也在这一时期确立。这时候音乐上经常使用宏大的场面和副歌,给歌剧带来了重音乐轻戏剧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以后戏曲的发展越来越僵化。因此,在18的20世纪20年代,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情节幽默、音乐简单的Xi戏曲流派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代表作是帕格莱西的《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仆》(首演于1733),原本是一部歌剧的插曲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遭到保守派的诋毁,从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大辩论”。卢梭创作的法国第一部喜剧歌剧《村庄占卜者》就是在这场辩论和这部歌剧的启发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首先在法国得到改造,并与法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吕黎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创始人。他不仅创作了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还率先将芭蕾舞场景运用到歌剧中。在英国,珀塞尔在自己的面具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部英国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亚斯》。在德国和奥地利,海顿、迪特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剧发展成为德奥民族歌剧,其中就有莫扎特的《魔笛》。到18世纪,格鲁克坚持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和戏剧要统一,表演要简单自然。他的思想和作品如《奥Flo与欧律狄刻》和《奥里德的埃菲吉尼》对后来歌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歌手所扮演的角色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技巧、灵活性、力量和音色来分类的。男歌手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和男高音/男高音。女歌手从低到高分为女低音、女高音、女高音。女高音还可以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基本上男声的音域低于所有女声,但有些假声男高音可以唱到中音的音域。假声男高音唱法多见于古代写的太监唱的角色。

按音域分类后,常加上一些关于歌唱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重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女高音soubrette等。虽然这些术语不能完全描述一个声音,但它们往往可以将不同的声音分类,并将其放入不同的角色中。有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在三十多岁甚至中年的时候,声音会达到一种成熟、出彩的状态。女高音一直是大多数歌剧女主角的最佳选择。但在古典音乐时期之前,对女高音的第一要求是声控的技术,而不是今天要求的宽广音域;当时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过高音A[21]。女中音这个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多角色可以扮演,比如Purcell作品中的Dido,Brang &等;aumlne)[22].女低音能唱的角色往往比较少。专家们经常开玩笑说,女低音只会唱“女巫、婊子和裤子”。近年来,很多原本由女低音或太监演唱的角色都成了假声男高音的囊中之物。

另一方面,自古典音乐时代以来,男高音一直是歌剧中的主角。许多最具挑战性的男高音角色都来自美声歌剧时期,如多尼采蒂为歌剧《军中少女》(也译作“La Fille Du regiment”)中的主角创作的连续九个男高音C。而瓦格纳则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更重,甚至让人发明了一个新词“Heldentenor”来形容这类角色;意大利歌剧的角色也是,相当于瓦格纳的要求,比如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的卡拉夫。贝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戏曲时代,它起着配角的作用,往往是一个搞笑的角色来娱乐观众。贝司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很多,比如莫扎特的《唐·璜》里的利·波雷洛,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瓦坦国王。在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还有男中音,这个概念是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著名人物如莫扎特的《女人》中的古勒莫就是这样,还有《唐·卡罗》中的罗迪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