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哥有汉代乐器长号的照片?我感谢他~ ~ ~ ~ ~ ~

在古代,它被称为昌明,钟鸣,昭君,焦桐和马嵬。是瑶族、壮族、苗族、彝族、哈尼族、布依族、土家族、维吾尔族、汉族等民族的乐器。瑶语叫当游。彝语叫达巴拉。布依语叫芒列。在维吾尔语中,它被称为卡乃。汉族人称之为大号、长尖、小号、顶号等。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

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各种鸣响的乐器统称为喇叭。起初是用天然的角演奏,后来用竹、木、皮、铜等材料制作。长号是由古代的号角演变而来的。在古代,有很多为军队音乐的记录。《同里义典》:“号角长鸣,依师蚩尤而与黄帝战,帝命吹号角,以鸣龙而守之。魏武帝征乌桓,军以为归,但角降为中音,其音尤悲,以应胡贾”(引自《太平御览》)。在《通雅》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的名字总是响,嘴巴又圆又长,像竹子?,...从哪里?拿出来吹一吹,金就有声音了。”汉代的鼓乐,最初用的是角和号,后来以鼓和号为主要乐器。唐代的段?《格格》:“皮角,长五尺,形似竹筒,卤书及军中所用,或竹或皮。”《唐淑怡·魏徵》:“驾卤书者,长音响大喇叭者,皆二十。”这一制度在宋代沿用,绍兴十六年(1146),昌明和钟鸣各达60人之多,辽金昌明和钟鸣各20人。明代有铜角。明代王琦《三言会》:“古角为木,今为铜,亦古角之变体。其精则精,其端则巨。它总是在胃里,可以立即使用。为军乐。”这种铜制的圆号非常类似于今天所说的长号。1959年,江苏省江宁县水阁子唐颖村明代穆英墓出土一件长号,由三节组成,全长115.5厘米,喇叭口直径20.5厘米。据《明史》记载,穆莹(1345 —1392)在李世民之前被任命为校尉,为武职官员。这把长号是他生前用于礼仪仪式的乐器,现藏江苏省博物馆。

通体由薄铜片制成,由上、中、下铜管组成。上段为吹口,顶部有锅底形吹口,中段为伸缩节,下段为喇叭段(图)。管体可以伸缩,不使用时,上中段可以缩入喇叭段,非常方便携带和存放。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长号规格不同,长度也不同。

流行于广西西部和贵州东南部的瑶族党溪和壮族苗族长号。管子的总长度是155厘米。上节长30厘米,顶端的喷嘴直径5厘米,深0.8厘米,底部的铜圆袋直径6厘米。中段长61 cm,喇叭段长64 cm,喇叭口直径22 cm。演奏时,拉出上中段,左手伸直握住管体,右手握住上段。管身略偏左,口附壶形喇叭,发音多为音高和一二泛音。声音低沉浑厚,音量洪亮,几里外都听得到。一般不是单独玩的。在广西、贵州,是各族八音乐队的低音乐器。演奏的音乐全是八音曲牌。

彝族大巴拉流行于云南楚雄、大姚、施甸,四川西昌、会理等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有一把土司阿杜长号,全长171 cm,上段52.3 cm,中段60 .5 cm,下段59 cm。喷嘴直径为4.8厘米,孔径为3厘米。长号是彝族节日、婚丧嫁娶的必备乐器。传统节日里,几十个长号要同时吹奏,声音惊天动地,场面壮观。

卡乃,维吾尔族,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铜制,三节,总长150 cm ~ 180 cm。会弹两个音:鼓音和第五泛音。在过去,它经常被用在上尉和伯克的欢迎仪式中;现多用于喜庆节日的群众歌舞活动中,在那格拉、苏尔奈等地常作为民间鼓吹乐队的低音乐器。演奏中不时有鼓和五度泛音的演奏,使之成为音乐中固定音高的连续音。因为体积巨大,演出效果特别强烈,可以加强乐队的威信,烘托节日的气氛。Kaneyi经常使用一对或两对或三对,很少单独使用。它的用量可以表明礼仪的庄重。队员们往往对称地站在倡导带的两侧,整齐地转动着金奈的方向,将声音传播到各个方向。

汉族地区的长号一般为130 cm ~ 150 cm,广泛用于江浙、福建、河南等地的民间打击乐器中,如浙东锣鼓、樊氏锣鼓等。许多传统戏曲在音乐伴奏中也使用长号,如豫北、冀南、鲁西、皖北的京剧、大平调和大仙戏中,以及河南各地的洛溪音乐伴奏中,有的甚至使用两只长号。武将出场、元帅晋升、两军对垒、厮杀等所有场景都要演好,表现出激烈的斗争和巨大的气势。在河南省的一些地区,在民间喜庆活动中也要几个长号一起演奏。